2017年7月26日中國古窯萬里行(第十九季)正式啟程。活動將途經杭州、龍泉、德化、潮州、佛山、建陽、景德鎮等產瓷區,與當地部分著名陶藝大咖進行交流,遍尋當代美瓷,并對沿途省市的幾十個古窯遺址進行探尋考察,全程約一萬公里,歷時約三十二天。期間部分活動將進行視頻直播,歡迎各位朋友關注! |
中國古窯萬里行:離開福建一路向南進入廣東省,對惠東、東莞、鶴山、江門、新會、廉江、云浮、龍門、梅州等部分古窯進行了考察。

泥濘的道路,我們堅持前行……




一個古窯一段故事,鉆進這片茂密的荔枝樹林,枯枝腐葉草叢下的碎片和廢棄的窯址,仿佛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訴說著那段輝煌的歷史。

鶴山從唐代已開始進行陶瓷出口貿易,沙坪坡和古勞鎮的多座唐代窯址,發現其中有多件文物與在泰國出土的陶器相似,從而印證了當時鶴山境內的唐窯出產的陶器經“海上絲綢之路”輸往東南亞。


茂密的竹林之中,過去這里是老村的所在地,現在只剩下殘垣斷壁,已經很少人進入。


依山傍水的地方,也有古窯的存在,唐宋時期的饅頭窯爐依然存在,實屬不易!
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瓷器之路”。唐宋時期,海上瓷器貿易日趨繁榮,“廣窯”成為外銷主力,廣東各地出現一批生產外銷瓷器的窯場。

這路,這樹,猶如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新會古井鎮官沖位于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的崖海之濱。這個毫不起眼的小村落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積淀,在其不到2公里的崖海岸線上,分布著宋元崖門海戰遺址、明代崖山祠、唐代古窯群遺址和清代崖門古炮臺遺址等四大歷史文化古跡,還有種種與這些遺址相關的傳說及遺存文物。

計劃中的兩個窯址沒有找到,一個已經消失在城市的樓群中,另一個則在群山環繞的綠色之中,沒有一點點的聲音和影子。幾小時車程的無功而返,有些許的沮喪,這已是古窯行的一部分,必須面對!



大山深處,雜草叢生,有當地老鄉的帶領才敢進入探尋古窯。


聽村里鐘先生講:92年修鐵路,三條龍窯的三分之一被路基壓在10米以下?,F在雜草、荊棘叢生,近二十年已經沒有人進入了。


村里的窯廠一直延燒至二十多年前,原來在瓷廠工作過的大姐,現場給我們講解古窯瓷器的裝燒工藝。
梅州市古代陶瓷業的生產情況,在以往的史料和地方志中都沒有記載。1982年以后,文物部門對各縣先后進行文物普查,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明、清的大量古窯遺址。其中,唐代窯址主要是饅頭窯和龍窯,開始使用匣缽。生產的主要器物是碗、碟、壺、缽、缸等,以滿釉晶瑩似玉的青釉器為精品。宋代陶瓷窯址的數量、分布及燒制工藝水平。遠遠超過唐代,主要采用龍窯燒制,窯爐溫度有了提高,產品從唐代的渾圓厚重、素面無紋,變得薄胎輕巧,并出現印花、刻花等裝飾花紋。明、清時期,陶瓷業類型增多,工藝提高,發展更加普遍。

這里保留了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圍龍屋,這種建筑隱含著重要的文化符號。但窯址在修水庫后不知所蹤,只好留影紀念。
出于種種原因,有些古窯在逐漸消失,當地也是有極少數人知道,在熱心人的帶領和解說下,我們記錄了那些寶貴記憶。






在廣東探尋古窯的幾天里雖然天氣依然濕熱,身上起了大頭痱子,卻堅持在進行,沿途有田園的風光,有古老的參天大樹,看到當地豐收的喜悅,還有遺存下古窯工的重重一筆——福。

(來源:綠寶石藝術陶瓷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