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4月11日電(記者薛艷雯 程露)千年石橋、古井、車轍、作坊遺址,保存完好的唐三彩、開元通寶、陶算珠……置身其中的游客仿佛穿越到唐代喧鬧繁華的西市,身處于車水馬龍的絲綢之路起點。
這些藏品都是由民間資本運營的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的館藏。該館興建于唐長安西市遺址之上,是中國大陸首家遺址類民辦博物館。據不完全統計,該館近三年來共接待游客約192萬人次。
隨著民間收藏走熱,像大唐西市這樣的民間博物館迅速興起。據中國國家文物局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3589個,其中民辦博物館有535個,占14.9%。
4月6日至10日,第四屆兩岸民辦博物館發展交流會暨藏品匯展在大唐西市博物館舉行,來自各地的60家民辦博物館以及5個地方民辦博物館協會共同倡議成立中國民辦博物館協會。它們希望該協會能發揮政府和行業之間的紐帶作用,引導并規范行業發展,為民辦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根據國家文物局2011年公布的《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大陸今后每建5個博物館,其中要有1個是民辦的。
民辦博物館在大陸的發展時間短暫,目前處于探索階段。大唐西市博物館館長王彬表示,資金短缺、自身造血能力低是目前經營民辦博物館面臨的最大挑戰。
目前多數國有博物館已開始免費開放,而民辦博物館則陷入了免費開放沒有收入、不免費沒有游客的兩難局面。“只依靠門票收入的博物館恐怕經營效益不會理想,”王彬說,“幸運的是,大唐西市博物館背后得到了企業的資金支持,并通過展、演、銷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實現自我造血。”
《關于成立中國民辦博物館協會的倡議書》指出,造成資金短缺的原因是民辦博物館的性質、定位還比較模糊,法律地位尚不明確,在土地使用、藏品征集、運營經費等方面無法與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倡議書還提到,人才流動大、管理不規范、社會作用不明顯等問題也困擾著民辦博物館的發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認為,臺灣民辦博物館辦館題材多元化、爭取企業支持以及吸引社會關注的經驗值得大陸同行學習。
參加交流會的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理事長賈裕祖分享了臺灣的經驗。他介紹,臺灣現約有150家民辦博物館,除了展示書畫、民俗、音樂等題材的藏品,還有專門展示袖珍藝術、少數民族文化甚至氣球、柴魚的博物館。
賈裕祖指出,臺灣很多民辦博物館也是依靠企業資金運轉。不過,“這一模式有其局限性。如果經濟不景氣,企業經營狀況不好,博物館的經費就會縮減。”他說。
除了企業資金,大唐西市博物館還成立了大唐西市遺址保護基金會。但王彬說,基金會這種方式目前在大陸實效不大,因為基金會還難以享受大的稅收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