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外,美術館有慈善基金、社會捐助、社會贊助等多元化融資渠道,一些中國民營美術館也開始嘗試通過引進基金會、尋找投資與贊助、推出延伸服務等渠道支撐美術館的穩定運營,但目前尚未形成良性循環的造血模式。民營美術館要面對的是怎樣的境況,在目前魚龍混雜的藝術品市場環境下,又該如何解決資金難題?
過去:投資與贊助艱難
美術館是一個城市的重要文化象征。一家美術館,不僅是展覽,更是藝術知識的生產和普及的場所。對于一座城市來說,一個擁有核心文化價值理念的現代美術館,可以成為現代城市的地標符號、促進城市人文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經營美術館的費用支出是龐大的,展覽展示的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個功能齊全的美術館設有基本的展示廳、策展部、學術館、陳列館等;附屬設施包括書店、咖啡館等;以及后勤設施如保濕、恒溫設備,像雕塑、裝置、油畫類藝術作品,需有好的條件才能保存完好。
美術館要把業務做扎實,而不是一個以個人投資、收藏為主的平臺。美術館需要更多的功能,它既是一個社會教育、體驗平臺,又是陳列、收藏平臺,也是為藝術家服務的平臺。
而民營美術館的自我造血機制尚不健全,目前運營良好的民營美術館屈指可數。北京的今日美術館就是其中代表,除了接受企業、藝術家個人的贊助外,也發展了一套依靠書店、衍生品等項目盈利的發展模式。該美術館在借鑒西方美術館運營機制的同時,構建了一支良好的運營團隊,成為國內民營美術館中運營平穩的美術館。但大多數民營美術館還處在風雨飄搖中,一是資金進入難,二是美術館定位模糊不清。
現狀:投資參差不齊
在資金的缺乏以及利益的驅使下,很多民營美術館的運營機制在走下坡路,美術館的功能逐漸向畫廊功能轉變——首先是沒有文化定位;其次是大量美術館只是打著美術館的名義造概念,實際上是在做藝術地產;再次,藝術機構本應承載一定社會責任,而很多美術館缺乏社會責任感,大部分有名無實。
當前最常見的投資方式莫過于“作品入股”,投資人看上了某美術館的作品,以入股方式融入資金,入股后,為了獲得良好利益回報,會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升該美術館藝術家的名氣,其中不乏制造相關事件推高藝術家名氣,以期將來藝術家的作品出貨后,可以獲得好的利益回報。民間也有很多文化投資公司,專門包裝藝術家,做藝術家個展、群展等。
其實,很多民營美術館都面臨資金匱乏的問題,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尤倫斯”)為例,尤倫斯基金會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維持美術館經營,其中一些資金來源于藝術品拍賣。此外,尤倫斯有部分場地出租,還有一個商店經營藝術衍生品以及設計品。尤倫斯每周還舉辦文化活動,門票費及會員費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很多美術館其實并不具備創建美術館的條件,很多業外人士以為創建一個美術館操作起來很簡單,結果美術館建成后大量空間被閑置著,或成為租賃空間轉租給其他商家。如將美術館閑置空間做汽車展,或者做與藝術沾邊的陶瓷、紫砂壺展覽等,而租賃方正好想借助美術館這個平臺經營工藝品,以提升文化品位。這樣,美術館的定位變得雜亂無章,資金來得參差不齊。
將來:專業定位吸引專業投資
在牧野看來,美術館一定要有準確的學術定位作為辦館宗旨,不要做成“大雜燴”,因為穩健的投資或社會公益贊助一定是針對某個定位明晰、運營機制健全的美術館或某個藝術項目而來,如果沒有準確的學術定位,融資是很難的。假如美術館沒有個性與特色,定位說不清道不明,就不會有人愿意長期投資。
至于定位,美術館可以定位在某一藝術品類——雕塑、書法、油畫,甚至學術觀念也可以,只有以某一藝術語言為特色,做專業的美術館,未來才有更多發展、更多吸引投資的可能。
在歐美國家,民營美術館體系分為盈利和非盈利兩種:商業畫廊和中介代理機構完全是通過藝術品代理,經營和買賣來獲得利潤。而非盈利的藝術機構的運營是建立在捐贈和免稅制度上。中國想要建立國外那樣完整的美術館體系,需要健全資金模式與社會模式,牧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