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春雷琴長 126.0公分 高10.8公分 肩寬22.1公分尾寬 17.2公分
此件琴作連珠式,表面松涂的黑漆,斷紋細密。玉徽、玉軫、玉足,軫上均細刻篆字。肩部共鳴箱的龍池為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行草書「春雷」二字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有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斲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發(fā)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當代琴家試彈,皆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十分難得。

唐人宮樂圖圖軸 絹本 設色畫 縱48.7公分 橫69.5公分
這件作品并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簽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發(fā)式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唐玄宗禪地玉冊
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十三年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岱頂封天,社首山禪地。其禪地玉冊于一九三一年在社首山出土,為研究泰山帝王文化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玉冊書體八分,唐玄宗御筆寫成,十五行,每行三至九字不等,每字約二至二點五公分,中鋒運筆,結體方扁,體態(tài)端莊,排列整齊。唐玄宗禪地玉冊的出土,為研究泰山帝王文化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朱熹尺牘《與彥修少府帖》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熹頓首彥脩少府足下:別來三易裘葛,時想光霽,倍我遐思。黔中名勝之地,若云山紫苑,峰勢泉聲,猶為耳目所聞睹,足稱高懷矣。然猿啼月落,應動故鄉(xiāng)之情乎;熹邇來隱跡杜門,釋塵棼于講誦之馀,行簡易于禮法之外。長安日近,高臥維艱,政學荒蕪,無足為門下道者。子潛被命涪城,知必由故人之地,敬馳數行上問。并附新茶二盝,以貢左右。少見遠懷不盡區(qū)區(qū)。熹再拜上問彥脩少府足下。仲春六日。

明 文徵明醉翁亭記

米芾《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墨跡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它的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后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永樂大典》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永樂大典》共計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

宋 孟子註疏解經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是一件遠古時期人類藝術家制作的精美器具。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鋁的泥土燒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藝家,用泥土塑造一只抽象的,引頸鳴啼的鳥兒;然而,它卻是可以盛裝美酒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