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醬釉雙系印花扁壺 隋代 邢窯博物館藏
邢窯醬油,是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其化學(xué)成分、釉料配方與黑釉相近,只是燒成溫度與氣氛不同。邢窯醬釉瓷在隋代就已出現(xiàn),唐代出土較多。主要器物有缽、罐、瓶等。內(nèi)丘西關(guān)、禮堂(步行街)、臨城陳劉莊、祁村窯址多見。

棕紅釉鳳首壺 唐代 邢窯博物館藏

白釉綠彩折腰盆 唐代 邢窯博物館藏綠釉

綠釉帶流勺 唐代 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管所藏

綠釉塔式瓶 唐代 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管所藏
邢窯綠釉是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熔劑,在氧化焰中燒制而成的一種低溫顏色釉。漢代就已燒制成熟。邢窯生產(chǎn)的綠釉器物,胎上均施有白色化妝土,釉色純凈,大多素面無花紋,僅有少量印花、堆塑等裝飾。

三彩盤 唐代 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管所藏

三彩三足爐 唐代 河北省臨城縣王家莊唐墓出土 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管所藏

三彩塔式蓋罐 唐代 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管所藏
邢窯三彩,色彩豐富,有黃、綠、藍(lán)、紅。褐等多種。釉面玻璃質(zhì)感強(qiáng),有開片紋。胎中含鐵量高,多呈黃褐色或泛紅色,窯工為彌補(bǔ)這一缺陷,往往在胎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再行素?zé)Lンw一般較硬,有些已接近瓷化。邢窯三彩的出現(xiàn),既填補(bǔ)了河北陶瓷史的一段空白,也可以說明邢窯品種的豐富多彩,更可證知當(dāng)時(shí)三彩流行范圍之廣泛。

美人魚 唐代 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管所藏

白陶一組 唐代 東柏暢寺臺(tái)地唐墓出土 臨城縣文物保管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