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廣窯褐彩魁星像 蘇州博物館藏
館藏明代廣窯褐彩魁星像,高23厘米,寬12厘米。胎質堅致,色白微灰,通體施釉,但不到底,釉為乳濁釉,聚厚處呈乳白色,薄處呈透明色,在人物的發髻、眉毛、眼睛、項圈、手鐲、腳鐲、衣褶邊緣及帛帶處著褐彩。魁星頭束左右髻,大耳,濃眉,凸眼,頸帶項圈,手腳帶鐲,裸身,凸肚,肩搭披帛,腰系短绔,頭向右側,身向右傾。左手拿方斗,右手持毛筆,放于口中,作潤筆之狀,左裸腿向內,前腳上翹,腳心向上支托方斗,右裸腳向下,踩于水草、江石之上。魁星左旁塑有一個裸身小鬼,身系短绔,左腿下跪,右腿支撐,并用頭、手支托起魁星右腳背。整個塑像形態真實,生動地描繪了“鬼舉足而起其斗”之魁星狀。
“魁星”又稱“文曲星”,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從此經久不衰,道教尊其為主宰文運的神,作為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的形象,在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中有精致的分析。他說,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廣窯遺址因在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故亦稱“石灣窯”。盛燒于明、清兩代。清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廣窯,宋南渡后所建,在廣東肇慶陽江。胎質粗而色褐(即灰色),所制器多作天藍色,惟不甚勻耳。釉厚之處或作靛藍,釉薄之處或作灰藍,無釉處所呈之色或如黃醬,或如麻醬。大致仿鈞而無紅斑與蟹爪紋,則與鈞異也。”
蘇州自南宋以降,逐漸成為東南首邑,財賦甲區,發達的社會經濟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商賈貴胄來此定居。經過風雅文人的推崇,逐利商人的販賣,遂使得“江南收藏甲天下”。蘇州博物館的瓷器收藏,開始于解放初期,當時的蘇南文物管理委員會就藉地利之便收集了大量瓷器珍品。1960年元旦,蘇州博物館正式成立。經過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目前瓷器類藏品等級品已達1000余件(組),頗具規模,其間不乏精品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