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窯青釉瓜棱壺 唐 高20.4cm 口徑8.9cm 足徑9.4cm
壺撇口,束頸,溜肩,長圓腹,圈足。通體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雙系。通體內外及圈足內均施青釉。此壺造型圓潤飽滿,釉質潤澤,為晚唐越窯的代表作品。

鞏義窯絞胎枕 唐 高8cm 長12.5cm 寬8.8cm
此枕造型小巧,呈長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側有一通氣孔。枕面及枕側面以白、褐兩色胎土絞出的五瓣團花紋樣數組裝飾,外罩黃釉。
經與窯址采集的標本相互印證可以斷定,此絞胎枕屬于河南鞏義窯產品。鞏義窯絞胎器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全絞胎,即以深、淺兩色胎泥相互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種是貼面絞胎,即先將兩種不同顏色的胎泥絞合在一起,絞出不同的紋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將薄片粘貼到器物上。這種做法一是為了節省絞胎原料,二是為便于做出各種圖案花紋。

鞏義窯絞胎三足罐 唐 高11cm 口徑10.7cm 足徑15.8cm
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罐通體絞胎,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木理紋樣,并以團花形式表現,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銀器,以三彩數量較多,此外還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

三彩蓋罐 通高23.5cm 口徑12.8cm 足徑12.8cm
罐口微撇,短頸豐肩,肩下漸收至底,平底圈足。罐蓋尖頂,出邊,直口,蓋與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黃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菱花圖案,蓋面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四瓣紋飾。
唐三彩陶器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成果。此件三彩蓋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鮮明亮麗,紋飾仿唐代流行的蠟纈染織物的圖案紋樣。尤其是此罐器型完整,更為難得。

三彩燭臺 高29.8cm 口徑7cm 足徑12cm
燭臺分上下兩部分,上盤小,下盤大,中間承以起弦圓柱,圈足外撇,上盤中心立杯形燭座;通體施藍、黃、綠、白彩釉,底素胎無釉。
燭臺的使用早見于春秋時代,《楚辭》中引“室中之觀多珍怪,蘭高明燭華容備。”戰國時已有各式精制的銅燭臺,至三國、兩晉時,青瓷燭臺便已出現,造型頗多。這件唐三彩燭臺造型實用古樸,施釉均勻,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點以藍彩,更增添了器物的華貴韻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三彩刻花三足盤 高6cm 口徑27.7cm 足距17cm
盤口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體以綠釉為地,盤心刻一團花,外環荷花、花蕾及荷葉紋,施以黃、綠、白三色。底無釉。
此盤造型規整,盤心圖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畫面呈現凹凸狀,立體感強。由于采用了素燒工藝,胎體致密,釉色以綠彩為主,色調清新淡雅,在三彩盤中較為少見,堪稱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三彩雙系罐 高12.5cm 口徑13.5cm 底徑6.9cm
罐呈扁圓形,口內斂,平底,口外兩側各有一系。器內施黃釉,外壁以綠釉為地,上以白、黃、綠三色點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罐器型雖小,但豐滿端莊,模制成型的雙系是唐三彩罐的一個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體堅致潔白,燒成溫度較高。在鞏縣三彩窯址中曾采集到與此罐雙系及彩斑相同的殘片,由此可知此罐為河南鞏縣窯產品。

青釉鳳首龍柄壺,通高41.3cm,口徑19.3cm,足徑10.2cm
壺蓋與壺口吻合成鳳頭狀,使得壺整體頗似一只挺立的鳳鳥。壺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龍,龍口銜住口沿,作窺視探飲狀,前肢撐于壺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壺體以塑貼和刻劃技法裝飾。腹部塑貼主體紋飾兩層,上為6個聯珠紋圓形開光,內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為寶相花6朵。口沿、頸、肩及脛部飾以聯珠紋、蓮瓣、卷葉或垂葉紋。各組紋飾間以弦紋相隔。此壺胎體厚重,釉層凝厚,玻璃質感強,帶有北朝以來北方青瓷的遺風。其裝飾紋樣繁復,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國與西亞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波斯的一種鳥首壺傳到我國,影響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現了鳳首壺,其中以這件青釉鳳首龍柄壺最為精美。此壺既吸取了波斯薩珊王朝(226-642年)金銀器造型的特點,又融入了我國傳統的龍鳳裝飾藝術,集塑貼、模印、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于一體,體現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

唐花瓷雙系罐 高19.9cm 口徑7.4cm 底徑10.7cm
罐口微外撇,短頸,頸兩側對稱各置一系,豐肩,肩以下漸收,平底。近底處刻深弦紋一道。通體施黑釉,近底處露胎。烏黑的釉面上裝飾四塊灰藍色斑塊,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白釉奓斗 高9.9cm 口徑12cm 足徑6.9cm
奓斗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狀,扁圓腹,平底。器里外施白釉,底無釉。
此件奓斗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雪白,造型規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屬上乘之作。

白釉獅子 高10.8cm 底徑6.3cm
獅子昂首,兩眼凸起,雙耳直立,張口露齒,長須卷發,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臥于臺上。獅的眼睛及腿部均點以褐彩。臺為長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處呈黑色。
唐代,由于經濟文化的發達,制瓷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瓷器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此件白釉獅子姿態雄健,渾厚古樸,為唐代瓷塑藝術的一件杰作。

白釉葵瓣口杯 高6.2cm 口徑7.5cm 足徑3.4cm
杯口呈葵瓣式,口下漸收,圈足。器里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近底處露胎。
葵瓣口樣式的瓷器來源于同時期的金銀器,因制瓷工藝的改進提高,使瓷質實用器的品種得以豐富,生產數量加大并部分替代了金、銀器具,此杯的造型即模仿金銀器而來。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口徑8.5cm,足徑4.5cm,高4.5cm
杯為五瓣花口,圈足外撇,器形小巧,釉色青潤。造型仿同時期金銀質地的高足杯,是晚唐時期青瓷器的流行樣式,反映了當時青瓷器逐漸替代金銀器的發展趨勢。此種形制的瓷器至宋、元時期依然流行。

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高19.2cm,口徑12.6cm,足徑14.2cm
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肩部有對稱方形雙耳及四朵模印貼花紋。近足處一周及底部素胎無釉。
唐代長沙窯器物以日用瓷為主,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大量外銷。其造型簡潔樸素,講究細微之處的變化,以各種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見。早期裝飾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貼花的人物、獅、葡萄上涂褐色或綠色大彩斑,繼而發展為用單一的褐彩或綠彩繪畫,以后再逐步發展到用褐、綠雙色彩繪。唐代長沙窯是中國大量生產釉下彩瓷器的發源地,它開創了瓷器彩繪裝飾的新途徑。
唐代長沙窯瓷特色鮮明,首先是釉下彩繪的發明,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活潑生動,具有寫實性。其三是模印貼花工藝的大量運用,并用褐彩題寫五言詩或六言民歌。此風始于長沙窯,至宋元兩代發展到極盛。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cm,口徑3.3cm,足徑3.9cm
壺敞口,圓唇,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于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征。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