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枕,是我國古人夏日納涼的寢具。李清照名篇《醉花陰》中“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形象地將青白釉瓷枕喻為“玉枕”,并反映了瓷枕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
瓷枕始見于隋代,盛行于唐。當時,國家百廢俱興,隨著青瓷制作技藝的成熟,青瓷制品日漸走入千家萬戶,瓷枕也成為人們喜愛的夏日乘涼的床上用品。古人認為,瓷枕有“清涼沁膚、爽身安神”的作用。古代瓷枕的品種復雜多樣,南北方各大名窯都有燒制,其中尤以河北磁州窯的產品最負盛名。磁州窯瓷枕富有時代特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瓷枕形狀多姿多彩,有長方形、腰圓形、雞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橢圓形……也有塑成嬰孩、臥女等人物形,臥虎、臥龍、雙獅等寫實形以及雕鏤成宮殿、戲臺等建筑形的。
瓷枕上施彩釉,并繪精美的圖案,或題詩句,令人百看不厭。磁州窯瓷枕幾乎都是繪畫裝飾的,繪畫題材除了傳統的花卉紋、動物紋,成就最高的應屬人物紋,“童子釣魚圖”瓷枕就是一例:小河邊,一個兒童正在專心致志地持竿釣魚,三尾小魚趨向魚餌,其中一條已經咬鉤。遠處,寥寥三條波紋表現了緩緩流淌的河水,使人頓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之感。不但磁州窯瓷枕上兒童題材的紋飾很多,同時期其他窯址出土的瓷枕,也多有憨態可掬的兒童形象,如踢球的、拍鼓的、執蓮的……這些童子形象的瓷枕畫面在繪畫風格上一脈相承,極富時代特征,反映出人們多子多福的思想觀念,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相對穩定,鼓勵人口增長的時代背景。
另外,瓷枕枕面上諸如“眾中少語,無事早歸”、“為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有客問浮世,無言指落花”等通俗格言,都透露著古人知足常樂曠達處世的人生觀。俗話說:心靜自然涼。由此可見,瓷枕不但有助于納涼去暑,更有助于睡臥者獲得安樂祥和的心境而酣然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