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臺作為自古以來的燈具,發展了千年有余?!冻o》中引“室中之觀多珍怪,蘭高明燭華容備。”蘇軾在《海棠》一詩中寫道“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李商隱《夜雨寄北》有云“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最為今人熟知的便是那一句“春蠶到老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了。作為古人照明用的主要燈具之一,蠟燭和燭臺是古人生活之中不可或缺之物。
古人燃燭都有燭臺,用以扦插蠟燭和承接滴淌的蠟油。古人對于生活品質的極為注重,造就了燭臺的多樣化造型工藝,或考究或簡單,或大或小,材質亦有銅、鐵、錫、木、瓷等多種。
燭臺的使用早見于春秋時代,戰國時已有各式精制的銅燭臺,至三國、兩晉時,隨著制瓷工藝的發展,瓷燭臺隨之出現,造型頗多,如三國時的羊形燭臺,兩晉盛行的獅形燭臺等。南北朝時盛行蓮花狀燭臺,造型漸趨復雜,有些形制特殊的底座呈倒立的蓮蓬狀,外刻覆蓮花飾,上置橫條隔板,板上置四個大小相同的竹節狀杯,可同時插入數根燭。隋、唐時的燭臺,底座刻劃精美。到了明代盛行八方燭臺,燭臺上有的置蠟燭形插柱,造型美觀大方,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玉燭寶典》中說:“臘者,祭先祖;蠟者,祭百神。 ”可見,到了春秋時期,蠟祭已從單純的祭祀活動變成了一種重大的節日慶典,也就是后來的臘八節。

漢代·沙河東地出土陶燭臺 現藏遼寧鞍山博物館

三國時期·獅形青瓷燭臺 現藏國家博物館
戰國、秦漢時期青銅燈具一枝獨秀,此時已有各式精制的銅燭臺。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主要使用油燈照明,蠟燭在東漢晚期才開始進入到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隨著蠟燭的逐步推廣,油燈和燭臺開始并列成為燈具的兩種主要形式。但漢代蠟燭的使用,在當時還不普及,因此,這一時期燭臺少有發現。

東晉·青瓷羊形燭臺 現藏國家博物館
到了晉代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蠟燭才逐漸普遍起來,并一直沿用到近現代,長達近二千年之久。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燭臺十分流行,這一時期燭臺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支或幾支圓管狀燭柱,用于插蠟燭,屬于中空筒管式燭臺。其中尤以動物形象造型最多見,如獅形、熊形等。

南朝·青瓷燭臺 現藏國家博物館
魏晉南北朝至宋元時期,燈燭在作為照明用具的同時,也逐漸成為祭祀和喜慶等活動不可缺少的必備用品。

隋·青釉竹節形燭臺 現藏河南安陽博物館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以前更加豐富。反映在燈具方面,不但大量生產以實用為主的燭臺,同時迅速發展了兼有照明和裝飾雙重功能的燭臺。中空筒管式燭臺是隋唐時期的流行燭式。

唐·三彩燭臺 故宮博物院藏
唐和五代的白瓷,坯料質量和釉的白度都有所提高。唐人陸羽在《茶經》中稱贊邢窯白瓷具有“類銀類雪”的質感。唐代的瓷燭臺,有青瓷和白瓷,兼有少量黑瓷。燭臺則以新品種唐三彩為代表。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其釉色以黃、綠、白、褐為主,色彩斑斕絢麗。

唐代的白瓷燭臺以單筒管狀中空式燭臺為主,燭臺無論在品種、數量、質量上都超越了前代,造型和裝飾充分體現出大唐的氣派和風采。

綠釉燭臺 現藏西安省博物館
宋元時期,我國制瓷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陶瓷生產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出現了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大名窯。這一時期,陶瓷燭臺占據了主導地位,造型較隋唐更為多樣,且尺度較矮。

明正德·青花阿拉伯紋燭臺 現藏故宮博物院
明清燭臺的種類較唐宋時期更為豐富。具有照明和觀賞雙重功能的燭臺,此時達到了鼎盛時期。各種陶瓷燭臺、金屬燭臺、木制燭臺等,造型優美,裝飾富麗。明清時期,由于城市、宮苑、園林、住宅建筑的全面發展,對室內裝飾十分講究,在廳堂、臥室、書齋內都有相應的配套家具,與其相適應的照明用的燭臺也得到長足發展和改進。瓷燭臺在明清兩代十分盛行。

清道光·青花纏枝蓮燭臺 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清代可數的珍品燭臺,尤以宮廷用品極為精美。最突出的表現是燈具和燭臺的質地和種類更加豐富多彩。在質地上,除原有的金屬、陶瓷、玉石燈具和燭臺外,又出現了玻璃和琺瑯等材料的燈具。這一時期的燭臺中,有些已與當時的國際文化交往和政治、經濟往來有關。如明代的八方式燭臺,就是適應國外市場需求而生產的一種仿自伊斯蘭金屬器皿的制式。這些交流促進了我國燈燭制作進一步趨向于國際化。

隋·青釉十字形燭臺 現藏河南安陽博物館
透過古人生活中這些異彩紛呈的燭臺,可以想見古人對品質生活的不懈追求。這些五彩繽紛的燭臺,折射出的是古代燈具在科學性和藝術性上的統一,以及實用性和觀賞性的完美結合。多彩而實用的燭臺,為中國古代燈具史書寫了絢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