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凸雕夔龍花盆 清雍正 高7.4cm 口徑6.6×6.6cm 底徑12×12cm
花盆菱花式,板沿,菱花口,底有一出水孔,下承四云頭足。栗黃色砂泥,細密光滑。腹部凸凹有致,有14條筋脈。腹中部一周凸雕4對虁龍,首尾呼應,生動活潑。
此盆造型優(yōu)美,紋飾精致,是宮廷中栽種室內花草的用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雍正時期的宮廷繪畫《十二美人圖》中即能看到栽種著花卉的紫砂花盆。



紫砂桃式硯滴 清雍正 直徑7.2cm 口徑1.3cm
清雍正時期的御用文玩中不少是宜興制作的紫砂器,如此精美的紫砂硯滴卻并不多見。
硯滴為連枝帶葉桃實式,以黃白砂泥為胎。頂端進水孔有粉紅色小桃花覆蓋,莖端為出水孔。口與蓋作卡口,將蓋稍做旋轉便會牢牢卡住,即使晃動和倒懸也不致脫落。硯滴表面于黃白之上點染褐紅色斑點,周圍浸染一片淺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鮮桃。



紫砂花卉竹石紋茶葉罐 清雍正 高9.5cm 口徑2.5cm 底徑5.7×5.7cm
罐呈四方形,方肩,方足,子母雙套蓋。罐身四面開光內以泥漿堆繪竹石、蘭草、梅花、菊花紋。砂泥呈淺赭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灰鼠皮”色,素雅純凈。
雍正皇帝特別欣賞紫砂泥色的天然之美。這時期首創(chuàng)了本色泥漿堆繪技法,繪畫用的泥漿必須研磨得與墨汁一樣細潤,濃稠度要恰到好處,這是一種技藝性極高的裝飾手法,也是雍正朝宮廷紫砂裝飾的一大特色。



紫砂蓮心銘花鳥六方茶葉罐 清雍正 高13cm 口徑3.6cm 底徑5.9cm
罐呈六方形,平肩,平底,子母雙套蓋。蓋面刻楷書“蓮心”二字。罐腹六面分別以泥漿堆繪山石花鳥圖。砂泥呈紫紅色,肌理細潤,紋飾精妙。
雍正時期內廷特向宜興定制帶有不同的茶葉名稱的小容量紫砂茶葉罐,供皇帝品茶使用。蓮心茶為江南名茶之一。



紫砂描金堆繪打棗圖大筆筒 清雍正 高16.5cm 口徑19cm 底徑18.5cm
筆筒圓形,口底相若,寬圈足。黃色砂泥。口沿髹黑漆描金彩回紋邊飾,底髹黑漆。附描金紅漆座,云頭形三足。外壁描金堆繪打棗圖。枝葉繁茂的棗樹枝干粗壯,碩果累累,棗子已經(jīng)鮮紅熟透。一持長竿的老翁正哄著小孫孫打棗玩耍。老翁著深色衣衫,與小童的粉衫對比鮮明。小童的表情頑皮可愛,老翁深受感染。遠景為坡地、樹木,使畫面具有遼闊感。
紫砂胎上的髹漆描金裝飾在清雍正時期做得最好。此筆筒的口沿使用黑漆描金修飾,底部用黑漆包罩,正如吳梅鼎的《陽羨茗壺賦》所稱贊:“或青堅在骨,涂髹汁兮生光。”

紫砂暗刻蘭花詩句三角花盆 清雍正 高13cm 邊長35cm
花盆呈三角形,折沿,平底,底中心有一孔,下承三直角足。淺褐色砂泥,泥質極佳,粗中有細。花盆一面陰刻一叢蘭花,刀法豪放。另二面刻篆書七言詩句:“乞巧紅樓秋思渴,抱琴夜佇餐涼雪。”
此花盆泥色獨特,赭中泛灰,俗稱“灰鼠皮”。這種泥色古樸耐看,雍正時創(chuàng)制,乾隆以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