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1818年-1883年),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當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主要著作有《資本論》 、《共產黨宣言》。
19世紀中葉,在幾千公里之外的的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德化瓷器曾伴隨了馬克思一段時間,結下了一段緣分。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始建于175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閱覽室,不僅保留著卡爾•馬克思寫《資本論》的座位,而且陳列著幾尊曾讓馬克思研究過的德化白瓷佛像。為何這些用手工創作出來的德化白瓷佛像作品會引起馬克思的興趣與研究呢?

清•德化白瓷佛像(陳列于當年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的書架上
其實,地處中國沿海地區的德化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較早的地方之一,手工作坊眾多,民間貿易頻繁,從宋元時期就開始出口陶瓷。元朝,馬可·波羅把德化白瓷帶到歐洲。德化白瓷從輸入歐洲開始,便虜獲了王公貴族乃至庶民百姓的“芳心”。大英博物館從1753年建館起就開始收藏德化白瓷,至今藏品已達2000件之多。

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德化白瓷
1850年6月,馬克思獲得了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證,成了這里的常客,他的后半生大多時間幾乎都在大英博物館里,專注于以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為背景,對農業勞動力轉移現象進行研究。當馬克思在閱覽室看到精美陶瓷作品時,激發了他研究中國手工勞動者的熱情:中國早在明代時期,在紡織業、礦業、制糖業、陶瓷業等行業領域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德化白瓷
德化窯屬民窯性質,且陶瓷生產需要大量掌握熟練技術的手工業者來完成,僅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德化從事陶瓷業人數就達2.7萬余人,占全縣人口總數四分之一。為什么作為手工業較發達的一些中國沿海地區沒有走完資本主義萌芽后的道路?

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德化白瓷
這位被稱為“大英博物館的中國人”——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里大量搜求中英貿易的資料,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計數據,英國議會關于鴉片貿易的辯論,以及遠在萬里之外中國各地的報道,馬克思一覽無余。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德化瓷器
據歐洲對華貿易中最早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來往信函統計,在1602至1682年的八十年中,有1010萬件中國瓷器被運往歐洲等地銷售,這其中很大部分是德化產品。據英國資料,172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哈雷孫號(Harrison)從廈門港運載了十余萬件瓷器回國,德化窯產品占到多數以上。馬克思在成功研究創作了政治經濟學的歷史性名著——《資本論》的同時,也寫下了一系列以“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文章,《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英中條約》、《中國和英國的條約》、《對華貿易》、《波斯和中國》等。

馬克思當年在大英博物館
德化瓷自宋代以來的千年時空中,以其難以想象的巨大體量和完整的先進生產工藝,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國的社會生產和物質生活,推進了世界物質文化的進步;以明清德化白瓷為代表的中國瓷藝產品,成為幾百年來世界性的傳統文化藝術珍品而廣為傳承和笈藏。如今,這些白瓷塑像依然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當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的地方,熠熠生輝,見證了德化陶瓷海外貿易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往來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