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指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兩處。北宋官官窯據文獻記載在今開封,考古發現極少,其瓷器胎色紫黑,足不上釉,不同于同時期其它青釉瓷器。南宋官窯均在杭州附近。一為修內司官窯,一為效壇下官窯。
哥窯:哥窯多仿三代銅器式樣,釉開片形臺冰裂,紋片呈黃黑二色因有金絲鐵線之稱。傳世品較多。杭州鳳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內司官窯遺址發現的,在元代晚期的遺存中有一類器物與傳世哥窯十分相似。經過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行科學研究,表明其化學成份和顯微結構與傳世哥窯相似,故推測哥窯或出自修內司官窯。
那么龍泉哥窯與修內官窯的區別;一般講修內司官窯器胎骨較厚,釉較薄;龍泉哥窯器胎薄而釉厚,修內司官窯胎色不一,有沉香色。淺白色。杏黃色。深灰色,黑色等多種。龍泉哥窯器則以黑色為主。修內司官窯器釉不透明,釉面光澤如面容之微汗,潤澤如酥;龍泉哥窯器釉透明,玻璃光澤感較強。在開紋片上修內司官窯器出于典雅,有意作為瓷器一種裝飾,因而,一般不著色。
所謂“紫口鐵足”兩都也不一樣,修內司官窯由于胎色不一,釉的流動也小,“紫口鐵足”或有或無;龍泉哥窯胎色黑,釉層厚而透明度強,流動性也大,因而一般均有“紫口鐵足”。在燒造上,修內司官窯因裹足支燒者居多,所以鐵足者也少;龍泉哥窯均采用墊餅燒,圈足底端失釉層,燒成后露黑胎,所以,均為“鐵足”。因此,文獻記載之“紫口鐵足”應為龍泉哥窯主要特征。此為二窯根本區別所在。
臺北故宮館藏——宋代官窯、哥窯瓷器欣賞

宋官窯盤
六瓣花口,弧壁漸收,圈足。整器施官釉,釉色溫潤柔和,器內外滿布細碎開片。圈足露胎一圈涂褐色汁,足內亦施官釉。

南宋-元官窯型青瓷葫蘆瓶
葫蘆形瓶,小圓口微外侈,短圈足。通體施青釉。色粉青帶灰,開片細密。足緣露胎呈褐黑色,足內滿釉。為南宋官窯類型器。

宋官窯粉青中圓洗
平底圓洗形制,周壁筆直,器壁的厚度自底部至口緣,逐漸順修至極薄,或因口沿過于薄細,傳世至今微見傷缺。全器以滿釉支燒法燒造,底部九枚支燒痕,支點排列成內外兩周,內圈四枚、外圍五枚,支痕已被磨平,呈現出顆粒般的圓點,顯露出深褐色的胎土。底心后刻「正庵」兩字,刻痕不深,僅及于釉層,并加填朱紅色料。全器滿施青釉,器內的釉色與質感完好近似北宋汝窯,器外口沿的流釉以及內底與壁相接處所呈現出來的凹槽,又近似南宋官窯。由此看來,此件青瓷圓洗或亦可視之為介于北宋汝窯和南宋官窯之間的作品。

南宋-元官窯系青瓷花口盤
六瓣花口,撇口,折腰,圈足。全器罩青釉,色灰濁,器內外滿布淡黃色開片紋。圈足滿釉,足內有六支釘痕、色黑。

宋官窯盤
八瓣花口,淺壁,平底,圈足。器施淡青色釉,釉厚,有縮釉見胎的狀況,全器滿布細開片紋。圈足露胎一圈,圈足內滿釉。

宋官窯葵瓣口碗
葵瓣口,斜直壁,圈足。器內外連同圈足部份皆涂施青灰色釉。釉面布滿細密淺褐色開片。器表多處縮釉。器外底有五個不規則圓形支釘,露出紫金土胎色。

宋官窯洗
敞口,折沿唇,淺弧壁,圈足。器內外與圈足內底施米白色釉,足圈露胎,露出紫金土胎色。口沿處鑲有一圈銅扣。釉面布滿細密淺褐色開片。

南宋官窯洗
花瓣形口,斜直壁,平底內凹。器內外連同底部皆涂施青灰綠釉。釉面布滿細密淺褐色開片,底有六個支釘痕,露出紫金土胎色。

南宋—元官窯灰青牡丹式洗
八瓣牡丹花形,侈口淺壁,內底微凸,外底略凹無圈足。《故宮瓷器錄》著錄習慣將六瓣花口器稱為葵花形,八、十瓣花口器稱為牡丹花形。全器施罩灰青色釉,薄胎滿釉,青色欠潤,器外壁有黃褐色開片紋,器內壁紋片黯淡。口鑲金屬扣已脫落,口沿有嵌扣磨損痕跡,器外底周見六枚圓點狀支釘痕,由支釘痕跡可見露出灰黑色胎骨。
南宋—元官窯灰青牡丹花式洗
十瓣牡丹花形,侈口窄邊,周壁十瓣淺壁,外底微凹無圈足。《故宮瓷器錄》著錄習慣將六瓣花口器稱為葵花形,八、十瓣花口器稱為牡丹花形。全器施罩灰青釉,釉色勻潤,口沿薄釉處呈灰褐色,有褐色斑點,器內外壁開淡褐色紋片。外底心有六枚圓點狀支釘痕,由支釘痕跡可見露出灰黑色胎骨。

官窯貫耳壺
仿商代青銅器形,微斂口,短頸,雙貫耳,碩腹,圈足。頸部及腹部共飾三道凹弦紋,兩面中央及兩側有模版對合痕跡。全器施青釉,釉面布滿褐色開片紋。足底緣露胎,涂赭色護胎汁。

南宋官窯葵花式碗
六瓣葵花形,侈口,弧形深壁依葵口變化,由內向外微微凹進六道等距淺槽;圓底,矮圈足。全器施罩青釉,釉色局部泛灰,釉表滿布透明冰裂紋和深褐色開片。口沿釉薄處因胎土色深,而出現一圈深灰色邊,底足周緣無釉露出深色邊。

宋官窯洗
葵瓣口,斜直壁,圈足。器內外與圈足內底施青灰色釉,足底露胎,并露醬色胎。口沿處鑲有一圈銅扣。釉面布滿細密淺褐色開片,碗底刻有「文」字。器表多處縮釉。器外底五個不規則形支釘,露出鐵紫金土胎色。

宋官窯大圓洗
敞口圓洗,深直壁稍弧而下略斂,平底,口緣有傷。器內外滿施青釉,釉呈粉青色,后釉,多開片,釉層間滿布細碎冰裂紋。釉色瑩潤。外底支釘痕排列成內外兩圈,內圈支釘痕有八,外圈支釘痕有十二。

宋官窯粉青葵花式盤
八瓣花口盤,器身與口一體隨瓣形起伏。深壁下斂,圈足。全器內外滿施青釉,色呈粉青,細碎的開片掩映于凝潤如玉的粉青色釉中。足緣釉薄深褐色,足內滿釉,并有支釘痕七個,圓形分布。

南宋官窯青瓷盤
斂圓口盤,淺弧形壁,底心微凸,矮圈足。薄胎滿施青釉,釉色偏白,釉質勻潤,口沿因胎色較深及流釉之故,而呈現灰色邊,開片紋理黯淡。器內壁有縮釉釉泡痕跡,外底有六枚支釘痕,由支釘痕跡可見露出黑色胎骨。

宋官窯月白葵瓣口碟
六瓣葵花口,淺壁,器腹折腰向下略收,底心略凹,矮圈足。器外壁開片紋清晰,內壁開片略黯淡。施月白色釉,釉色勻潤,口沿因胎骨色深,施釉較淺處現灰色邊,外壁及外底有多處縮釉小眼。外底心刻有「文」篆字款,圈足底外涂赭黑色薄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