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釉褐彩馳鹿紋枕 宋

定窯是北宋五大名窯之一,創燒歷史不晚于隋代,源起或在北朝。經晚唐五代發展至北宋達到高峰,金元時期為其余緒,歷時達700余年。其窯址位于曲陽境內,因曲陽古屬定州,故名定窯。定窯產品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為主要特點。北宋時定窯制作精湛,瓷質瑩潤,風格古樸高雅,裝飾絢麗,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美譽。


定窯在學習邢窯的基礎上多有創新,在釉色上呈現了一種白中泛青,泛黃的靈動跳躍感,并注意吸收絲織、刺繡、繪畫、書法、銅鏡、金銀器等藝術門類的有益元素,在裝飾內容與技法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終超越了邢窯而成為北方白瓷的制作中心,并曾一度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支圈覆燒迭置法的發明和印花工藝等制作工藝的改革創新,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影響了包括景德鎮在內的諸多窯場,形成了地跨南北的定窯體系,奠定了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崇高地位。


瓷枕
我國陶瓷枕最早見于隋代。它作為清涼祛熱,驅火明目的夏令寢具步入了人們的生活。其形狀多富于變化,呈長方形、腰圓形、如意形、銀錠形、荷葉形、橢圓形、海棠形、仿生形;陶瓷枕不單是一種臥具,還兼有觀賞、陳設價值,其相對平整的枕面可題詩、可作畫,紋飾題材多為描寫自然和實際生活,包括花鳥魚蟲、吉祥圖案、詩文詞曲、社會風俗等;裝飾技巧有繪畫、模印、刻劃、剔、雕塑等,所以從創燒之初起,獨具匠心的制瓷工匠就十分注意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將詩、書、畫、印各種藝術匯集于陶瓷的瓷枕藝術門類,從而使我們可以窺視古人的社會風俗和審美情趣及心里軌跡。


黑釉劃花如意形枕 宋

綠釉游鴨紋枕 宋


白釉劃牡丹紋方枕 宋


白釉印葉紋長方枕 宋


白釉獅托印花如意形枕 宋

白釉臥獅枕 宋
宋代定瓷胎薄質細,釉色瑩潤。造型豐富,既有生活實用品,又不乏佛教用品。裝飾技法成熟,刻花、劃花、印花精美。首創支圈覆燒法。大量出土的“官”、“新官”、“尚藥局”、“尚食局”款器,彰顯了其曾為貢瓷的特殊身份。除白瓷外,還兼燒黑釉、醬釉、綠釉等珍稀顏色釉瓷。定瓷以其成熟的工藝和美輪美奐的品質位列北宋五大名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