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薩克森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日期:2019-11-06] 來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作者:王成蘭 [字體: ]

      1717年,神圣羅馬帝國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1670—1733)為了得到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helm I,1688—1740)收藏的151件中國青花瓷,用他的600名龍騎兵與之作了交換。龍騎兵(Dragoon)是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歐洲流行的兵種,他們上馬是騎兵,下馬為步兵,頗具戰斗力。被奧古斯都“賣”到他國的騎兵,編入普魯士(即日后的日耳曼)陸軍,組成薩克森94步兵師,綽號“瓷器兵團”。而原陳設于柏林近郊奧拉寧堡宮和夏洛滕堡宮的青花瓷瓶,轉移到奧古斯都二世的茨溫格宮中,被世人稱作“龍騎兵瓶”或“近衛花瓶”(圖1)。

1.德累斯頓茨溫格宮瓷器走廊陳列的“龍騎兵瓶”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于7月26日至11月3日舉辦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中,奧古斯都二世用騎兵換瓷器的故事引起了觀眾的濃厚興趣,觀眾在驚嘆于國王的“壯舉”的同時,也在發問:這個國王為何如此癡迷瓷器?他收藏有什么樣的中國瓷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的陶瓷藏品就是建立在奧古斯都二世所收藏瓷器的基礎之上的。本文無意于全面介紹國王的收藏清單,而是以“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展覽中展出的相關器物為例,管窺奧古斯都二世的中國瓷器收藏。

      凡爾賽宮:歐洲時尚風向標

      1687年6月14日,還是薩克森王子的奧古斯都來到巴黎,參觀了凡爾賽的特里亞農瓷宮(Grand Trianon),那是法王路易十四修建的一座瓷宮,是后來歐洲園林里無數仿中國式寶塔和亭子的鼻祖。它是一幢法國古典主義的建筑,外觀與一般文藝復興建筑類似,但細節裝飾是仿中國式的,里外用瓷磚貼面,屋頂貼藍白相間的瓷磚,室內用中國家具和瓷器裝飾。據說建筑依據的是衛匡國的《中國新圖》,能看出南京瓷塔的影子。(注1)
南京瓷塔是明永樂皇帝所建,即南京大報恩寺寶塔。它除了八角形的挺拔造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通身五光十色的琉璃。琉璃這種裝飾材料所表現出的奇妙而夢幻般的效果,對于熱衷于體驗異國情調的歐洲人來說,無異于一個奇跡。或許是不了解二者的差異,或許是對瓷器的偏愛,歐洲人選擇了陶瓷作為早期仿中國式建筑的裝飾材料。

      瓷器帶動了中國風尚在西方的盛行。在“中國風”的初期,最使西方人癡迷的是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德國學者利奇溫(A. Reichwein)曾表示,洛可可時代歐洲對于中國的概念主要不是通過文字得來,而是通過瓷器的纖細優雅和絲綢的輕柔飄逸得來。

      16世紀之前,輸入歐洲的瓷器還不是很多,而且途徑復雜,價格高昂。16世紀后,葡萄牙人開始經營中國瓷器,17世紀商業規模擴大,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末,中西方之間的瓷器貿易經歷了發展和高潮階段,瓷器也從最初單純的裝飾品,進一步與洛可可風格融合后,開始用于裝潢鑲飾,與建筑融為一體。凡爾賽瓷宮是瓷器早期進入歐洲的具體表現,法王路易十四的兒子大太子(1661—1711)用中國瓷器來裝飾他在凡爾賽宮的私邸,又因為法國宮廷一向是歐洲的時尚風向標,所以德國君主也開始跟風效仿。1693年巴伐利亞選帝侯在慕尼黑設立瓷器陳列室;勃蘭登堡選帝侯,也就是后來的普魯士國王,1706年在夏洛滕堡宮設立了瓷屋。(注2)凡爾賽宮的瓷器收藏,無疑也給薩克森王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本宮:薩克森國王的瓷器宮殿

      當時的普魯士王室和法國的波旁王朝都是中國瓷器的收藏大家。為了顯示薩克森王國的經濟實力,也為了滿足個人的收藏愛好,成為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國王的奧古斯都二世在18世紀初也開始購買、收藏中國瓷器。途徑則是通過當時壟斷東西方瓷器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購買,或者派大臣到當時的萊比錫博覽會采購,也有少量王公大臣的進獻。他為購買中國瓷器花費了巨大的財力,以至于與他同時代的人把瓷器描述為“令薩克森流血的碗”。(注3)

      國王的收藏清單顯示,在頂峰時期,他收藏的東方瓷器有24100件,其中中國瓷器約為17000件,幾乎可以涵蓋17世紀中國瓷器的所有種類。(注4)為了收藏和陳列逐年增多的瓷器,除了茨溫格宮還購置了一棟官邸,擴建并改名為“日本宮”,將他的瓷器精品移至此處。按原來的設想,奧古斯都二世想把日本宮改建成世界上最壯美的瓷器宮殿。到1730年,日本宮有18個房間以印度風格裝飾(所謂的印度風格,是東亞藝術品的通稱),并配備了時尚的東亞裝飾藝術。根據瓷器主色調的不同,每個房間有不同的配色方案。大量的東亞瓷器主要陳列在一樓房間里,瓷器被展示在經過雕刻的鍍金底座和支架上,背景則是繪有中國或日本人物畫像的織物或者墻紙。

      國王親自設計了瓷器的陳列方式,按瓷器的體形、類別和裝飾紋樣進行分類展示:將大型罐、瓶放在最下面,其上放置盤、碗等,最上面放杯、碟等小件器物。這是當時流行的巴洛克風格陳設方式,重視整體效果而非個別器物,整體望去琳瑯滿目,華美壯觀。至今,這種陳列方式在德累斯頓茨溫格宮的瓷器展廳依然被依循借鑒(圖2),拱形展示柜和鋪陳于整個墻面的瓷器,使觀眾在仰視之余,無不感受到國王對瓷器的癡迷和18世紀歐洲宮廷的奢華。“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展覽中的瓷器陳列場景就模仿了茨溫格宮的陳列方式。

2.茨溫格宮的青花瓷器陳列

      1733年國王去世后,他的后繼者對瓷器收藏的興趣減弱,奧古斯都的東方瓷器夢也由此終結。他的那些藏品被移入日本宮的地窖,以后則因各種變故而大量被疏散,保存下來的瓷器于1962年開始在茨溫格宮展陳。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中的中國外銷瓷

      奧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國瓷器種類多、數量大,“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展中選擇了景德鎮青花瓷、五彩瓷、德化窯瓷器和仿日本伊萬里風格的瓷器等品類,作類比展示。清康熙時期的一組青花茶杯和杯托是奧古斯都二世的舊藏(圖3)。這兩件茶具胎體輕薄,上面繪有庭院內的女子歌舞圖,青花加金彩,小巧雅致中略顯富麗。杯、托的底部有當時奧古斯都二世的編號“N=710”“N=621”,編號下有形似波浪線的“VVV”,這個符號在奧古斯都二世的收藏清單中代表“青花瓷”(圖3)。

3.青花茶托和茶杯 清康熙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 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清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在國王的收藏中占有重要比例,占據了茨溫格宮收藏總量的60%,有7800 件。1709年,薩克森宮廷的煉金術士約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爾(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1682—1719)受命重新編寫奧古斯都二世的“白金”收藏單,當時的“白金”泛指價值連城的中國瓷器。這表明,最遲在1709年之前,奧古斯都二世就開始了他的中國瓷器收藏之路。國王為他收藏的瓷器建立了檔案清冊,并以字母“N”作為其收藏標識,根據他對東方瓷器的認識,將瓷器分為不同的種類。

      克拉克瓷器在國王的收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多數是青花瓷,但國王給予它們另外的分類編號。克拉克瓷得名于葡萄牙的克拉克商船(Krack),這類瓷器一般胎體輕薄,以碗、盤居多,盤沿內壁環繞一圈開光的裝飾風格使之有別于其他外銷瓷。1603年荷蘭人截留的葡萄牙船只上裝載的“克拉克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賣后獲利甚巨,在歐洲引起轟動,由此拉開了歐洲瓷器熱的序幕。奧古斯都二世收藏的克拉克瓷主要生產于明萬歷至崇禎和清康熙時期。

      景德鎮五彩瓷器則以一件清康熙五彩人物紋大盤(圖4)和一對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圖瓶(圖5)來類比薩克森國王的收藏。五彩創燒于明宣德年間,清康熙時期有了新的發展。釉上藍彩和黑彩的發明,使得清康熙五彩比明代五彩更嬌艷動人,也改變了明代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金色、紫色的使用,使色彩更加豐富。康熙五彩人物紋大盤繪有戲曲人物故事,主要人物似在“指日高升”,上部山石與松樹處有若隱若現的蛤蜊光,這種外銷瓷盤多掛在墻上作為裝飾品,在茨溫格宮瓷器走廊中也有展示。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圖瓶,觀音瓶上的圖案為兩個仕女,其中一個在吹簫,棒槌瓶上的圖案則似為戲曲《一捧雪》中的畫面。兩個瓶子畫工細致,顏色妍麗,人物造型生動傳神,筆觸圓潤柔和,風格上多了些書卷氣,更貼近繪畫藝術。

4.五彩人物紋大盤 清康熙 江西省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5.五彩人物故事圖瓶 清康熙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左為觀音瓶 右為棒槌瓶 圖片來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其中,棒槌瓶是康熙外銷瓷的創新式樣,因形似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奧古斯都二世的近衛花瓶中有三十幾件棒槌瓶,當年多用于裝飾茨溫格宮的壁爐。18世紀歐洲的很多宮殿都流行在不需要暖氣的季節用青花瓷瓶裝飾壁爐,直至今日,在凡爾賽宮、夏洛滕堡等宮殿中仍可以看到保存或復原存放的這類裝飾。最早擔任這種裝飾功能的是康熙時期的青花瓶,數量常常為三到五件一套,由裝飾一致、尺寸偏大的瓷觚、瓷罐組成,后來五彩、粉彩乃至日本的描金彩繪瓷等都有這一類的套瓶被歐洲收藏(圖6)。

6.茨溫格宮展示的康熙青花五彩七件套

      展覽中展出的五彩婦人紋六棱大罐(圖7)、五彩花鳥紋廣口大瓶(圖8),是18世紀日本面向歐洲生產的融入了日本風俗設計的彩繪瓷器,是出口伊萬里瓷器的代表性器種。罐上描繪著浮世繪風的美人花紋。喇叭口狀的大型廣口瓶,在歐洲也被稱為“Rollwagon”,體部以鳳凰、鷹、鶴等吉祥物為主題,繪有牡丹、菊花、桐花等,并大量使用金彩繪制成華麗圖案,口緣內有櫻花、石榴、桃花的折枝紋。在歐洲的宮殿,這樣的廣口瓶多與被稱作“沉香罐”的大罐一起左右對稱組合,用于裝飾室內。

7.五彩婦人紋六棱大罐 18世紀初—18世紀30年代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8.五彩花鳥紋廣口大瓶 18世紀20—40年代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后來,景德鎮為了迎合歐洲日益增長的需求,仿制了一些伊萬里瓷器。當時,中國的伊萬里瓷器和日本的產品在外觀方面幾乎沒有區別,因為它們在釉下藍彩、鐵紅和描金裝飾的獨特配色方案上彼此類似。如今,在德累斯頓,大約有1500件日本伊萬里瓷器被保存下來,其中包括30套大型五件套的裝飾品(圖9),這些都會讓人想起奧古斯都瓷器宮殿里華麗的裝飾。(注5)

9.茨溫格宮展示的日本伊萬里風格的瓷器五件套(下排),約1700

      展覽中展出的德化杯和觀音像,意在告訴觀眾這個癡迷中國瓷器的國王也收藏德化瓷。茨溫格宮收藏的德化瓷有2000多件,那個為國王編寫“白金”收藏清單的煉金術士伯特格爾就是根據德化瓷仿制出了梅森白瓷,而姿態高貴悠閑的德化觀音像,是最早的梅森瓷塑的模本。1709年奧古斯都二世將其收藏的觀音立像(圖10-1)給伯特格爾,讓他仿制。1710至1715年,伯特格爾仿制出了類似紫砂的觀音塑像,被稱為伯特格爾炻器(圖10-2);白瓷的觀音塑像(圖10-3),則是他在1713至1715年仿制完成的。


10-1.茨溫格宮展示的奧古斯都二世收藏的德化觀音像/10-2、10-3.伯特格爾的仿制品

      奧古斯都二世收藏的觀音立像是清康熙初年德化窯的外銷產品。三尊觀音立像都梳螺式發型,寬袖長衣,差別在于:康熙初年外銷的德化觀音面部端莊慈祥,眼睛微睜,唇角含笑;而仿制的觀音卻無此神韻,其交疊的雙手的姿態,也不如原作曼妙優雅。

      奧古斯都二世的收藏以及對中國外銷瓷的仿制,尤其是對景德鎮硬質瓷的仿制,影響和催生了歐洲的現代瓷業。德國梅森瓷器的產生,英國、荷蘭、法國等歐洲瓷業中心的發展,與中國外銷瓷都有密切的關系。這些外銷瓷推進了歐洲對東方文化的理解,也促進了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今年12月起,“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展將移至大連博物館巡展,屆時會有更多的觀眾可以從展覽中看到薩克森國王的瓷器收藏以及他對中國瓷器的癡迷,由此也可理解英國詩人約翰?蓋伊(John Gay)為何將中國花瓶比喻成男人的情敵,以及18世紀初催生了梅森瓷器的那種灼熱的社會土壤。(文∣王成蘭 圖∣王成蘭、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王成蘭,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城市史研究部副研究館員,歷史學博士。“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內容策劃及同名圖錄撰寫者)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