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結語
縱觀中國古代陶瓷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其豐富的造型、多樣的紋飾與精湛的工藝令人贊嘆不已。尤其品類眾多的歷代瓷器反映出 古代文化、藝術與科技在制瓷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時也從側面展現了各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與審美藝術。中國瓷器大量外銷亞洲、歐洲乃至美洲等世界各地,又廣泛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中國古代陶瓷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發展貢獻的巨大物質財富和珍貴文化遺產,保護、展示與利用好這些珍貴的遺產,并為當下陶瓷藝術的變革與社會發展提供傳統文化滋養,是我們肩負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