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1日,武英殿陶瓷館正式開展
故宮館藏陶瓷幾度搬遷。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乾清宮開院,在坤寧宮分設陶瓷陳列室。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清宮舊藏117萬件文物歸國有。
1930年代,在景陽宮和承乾宮展覽宋元明清瓷器。
故宮真正有了“陶瓷館”,要到1952年。最初它位于慈寧宮區,后幾經改陳、遷移,2008年至2021年,在文華殿開設了經過改陳后的陶瓷館。

故宮陶瓷館館址幾經變更,此為歷次館址位置圖
武英殿陶瓷館初名為古物陳列所
1914年3月,當時北京政府的內務部接收前清內府藏遼寧、熱河行宮各種文物,包括三代彝鼎、兩朝書畫、陶瓷、絲繡與文玩,成立“古物陳列所”。陳列所有兩部分,文華殿里是書畫,武英殿里是古代的彝器和宋以來的各種工藝品(陶瓷為最大宗)。這一文一武兩殿分別坐落于中軸線西、東兩側。

古物陳列所的門票,那時稱為瞻覽劵
民國六年,古物陳列所的票價,平時是二元三毛,廉價期內是一元三毛。這在那時是十分昂貴的,所以經常是幾小時里只有5、6人游覽參觀。這和今天游人如織有天壤之別。

武英殿陶瓷館
現在這個新陶瓷館展品從400余件增加至1000余件。展品年代起始于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陶器,下限則延長至民國時期瓷器。





煥然一新的武英殿陶瓷館
此次陶瓷館展陳一個顯著改變是把展品的時代下限延長至民國。

民國居仁堂制款天青釉饕餮紋觚,天津博物館藏。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一套署“居仁堂”款的餐具。
民國初期一些普通的清代官窯一度和新瓷等價;而上世紀60、70年代晚清瓷器一度不被古玩行視為文物,價格甚低,收藏者被視為不入品;到了現在,故宮開始展陳民國瓷器,不可不說這是一種與時俱進。可以展望,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后567瓷或也將慢慢受到博物館方面的更多重視。

民國延慶樓制款粉彩富貴圖雙龍耳瓶。耿保昌的《明清瓷器鑒定》記載,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署“延慶樓制”款的粉彩“千件”大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約二百件民國瓷器,其中不乏有特色的精品,長期收存在庫房,很少有亮相機會,相信這次予以展出后,會進一步激起廣大觀眾對民國陶瓷的興趣,也將提高民國瓷的地位與價格。
民國瓷的精品之作如民國初年成立的江西瓷業公司制造的瓷器、袁世凱稱帝前派郭葆昌到景德鎮督造的供袁世凱本人專用的“居仁堂制”款瓷器、景德鎮“珠山八友”制作的瓷器、民國初期燒造的仿古瓷精品和制瓷名家燒造的淺絳彩瓷等。
民國撿漏全靠武英殿
說起武英殿的陶瓷展陳,老古玩人一定不會陌生。民國時它的名稱是古物陳列所。

古物陳列所,由北平美術照相館1920年拍攝

北宋鈞窯灰紫釉渣斗式花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武英殿展覽的宋鈞窯古瓷

武英殿新陶瓷館展示的清朝歷代皇帝和大運瓷器
高科技助力陶瓷新館
時至今日,物是人非,中國早已告別了積貧積弱,中華國寶得到善藏善展。此次武英殿陶瓷館重開,多項高科技新設施足可傲視世界最一流的博物館。

文華殿老陶瓷館,那時的燈光和玻璃都是國內傳統博物館的配置。
新展柜玻璃采用的是一種高性能的低反射玻璃,透光度在97%以上,反射率低于1%,體驗感就是,觀眾看文物時似乎沒有隔著玻璃,拍照時很少反光,強大的高性能的低反射玻璃。


新陶瓷館文物數字化
故宮還對陶瓷館中20件藏品進行了超高精度數字化,觀眾在展廳的觸摸屏上可以任意放大、縮小、翻轉,感受把藏品“捧在手里”的愿望。還可以訪問故宮官網的“數字多寶閣”欄目,觀看更多三維陶瓷藏品,并在“文物藏品總目”“數字文物庫”欄目查詢和欣賞多達8000件院藏陶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