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燒窯,看火憑的是一雙眼睛。優秀的燒窯師傅只要一看灶堂里火的顏色,就能立即說出窯內溫度;看看灶堂火炭的分布就能準確地說出窯爐什么部位燒生,什么部位過火。余非燒成師,對燒成實踐少,但根據20年陶瓷生產之經驗,每燒窯多于灶間察看。初點火,灶堂內多呈淺紅色,這說明爐內溫度屬低溫,或稱剛進人工作狀態。再燒,火由淺紅色而逐漸向黃色和淡黃色變化,按理說這時的窯爐溫度逐步增高,屬中溫階段。中溫階段爐灶的炭火是均勻分布的,四角與周邊都要時刻顧及,不使出現偏差。漸漸爐火由淡黃而泛白,至限定溫度及近?;饡r窯爐的火是呈白色的。正所謂火燒三昧,由此幾個階段便得心悟。
在古代定窯生產出現空前規模的同時,專門看火的師傅也應運而生。俗稱“窯眼”,又稱看火“把式”,或稱“看色先生。”家有瓷窯幾座,雇工數十或十數人,還必須專門雇一“窯眼”,抑或說小戶人家只一座窯爐,雇不起屬于自己的“窯眼”,但在高溫階段或停火時也必須請“窯眼”來,以定奪高溫階段的爐火處理及?;饡r間。古代窯場的“窯眼,是非常受擁戴的。過去不設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沒有“高溫計”和“熱電偶”等測溫儀。定窯六七百年生產史,全由這批“窯眼”來把脈定論。可以說,火的藝術在他們眼和手中揉搓有致,把玩得當,成多敗少。定窯“窯眼”的興起,促進了定窯看火業的發展。這時由單獨的看火師傅逐步形成了有組織、有約定、運作有序的看火機構。由“窯眼”中最具權威的師傅統領,奔走并活躍在偌大規模的定窯窯場。
在官窯場,自然擁有屬于自己的看火“窯眼”,這一批身經百戰的人都具有十分豐富的看火經驗??椿饦I的形成基本上是賴于官窯場的支撐而逐漸興起和繁榮的。第一位“窯眼”是在經歷了諸多燒成失敗的經驗中產生的。隨之看火有道,看一窯成一窯,甚至在窯火燒不上去的時候,經他一指點或稍作擺布,爐灶趨良,溫度提高,就這樣引起諸窯場的重視。在民間,凡窯主雖自己也具備一些看火經驗,而惟恐技術不逮,為成功的保證誰也不愿冒失敗之險,只得請“窯眼”來看。雖花一些銀子錢財,總賬算下來仍很合算。就這樣,民間看火業也適時而興。
看火業在宋代定窯生產中發揮著重大作用,這種看火方法至今在定窯遺址附近的一些民間粗瓷窯場以及磚瓦窯燒成中仍還沿用。這不妨說是對宋代定窯看火業的一個鮮明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