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漿工藝的問世,給陶瓷界帶來新的活力,提供了便捷的生產途徑。像畢異發明活字印刷術一樣,可以制版,然后批量印刷。這給產品在市場上成批銷售贏得了條件,得到陶瓷界及社會消費者的普遍認可。一件作品的成功,確定主題立意之后,由設計者按陶瓷制模要求逐步實施。第一步按圖紙由模型工上輪制胎,第二步根據原胎先制母模,再出仔模,經過烘干進人成型使用,這個程序為模具制作。注漿成型有其優勢及弱點,在進行定瓷高仿過程中必須予以充分認識,以利揚長避短,達到設計目的。
其優勢為:
1.短時間內能滿足客戶成千上萬件(套)形式、規格一致的產品。不論人物、器物;不論復雜、簡易;不論大件、小件。還可按產品形制、性能要求靈活掌握不同器物的壁厚程度。嫻熟的注漿工每日可成功生產一般中、小件產品1—2百件,這個數字是利用傳統的轆轤成型辦不到的。
2.模具業已制出,可以連續使用。通常一件模具規定使用次數為60次,器壁帶裝飾的模具一般在20次才能報廢。
其不足為:
1.器壁形成薄厚一致,不能按器物需要漸趨變化,在應付燒成過程中,不能起到有效的抑變作用。
2.因注漿比重技術規定為1.7一1.8為限,吸水率高造成收縮比大,對成型阻礙嚴重,尤其燒成中的規整度。
3.模具制作受到工藝制約,難以隨心所欲表現靈巧和細微,難以表現深凹和方正,嚴重限制和阻撓人的創作思維和藝術表現。作模具必須首先考慮模具的開合方向,否則器坯難以從模具中取出。
4.凡模具都存在模縫,一般模具最少為兩塊到四塊組成,根據產品需要,有時一件模具多達六至八塊。模具塊數越多,出現模縫越多。因模具縫吸漿與其他部位不同,故所注產品都留有或大或小的模具縫。雖然在修坯、水抹后道工序已進行處理,但經過燒成,模縫依然暴露,有時很嚴重。這可說是注漿產品的最大缺點,至今陶瓷界尚無特殊辦法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