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仿,達到古定瓷固有的神韻風格,用一般注漿方法和模具形式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采取特殊手段,這要先從模具人手。

梅瓶(北宋·故宮博物院藏)
1.原胎分割。改變正常注漿模具的豎式開合為橫式多截組合。
即按要求進行橫向局部切割,無論盤、碗或瓶、罐(僅限于圓體形式)都可以采取局部分離方法進行處理。根據造型并考慮風格特征的表現,然后規定分段切割原胎。以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梅瓶為例(見圖),大體分瓶口(含瓶頸)、瓶上身、瓶下身、切割技術均有模型工在銑床上進行,以保持局部造型的完好無缺。之后是局部制模,分別把四塊部件制成形狀不同的模具。值得注意的是:局部制模時,凡需組合時粘接部位都必須外加注漿口。
2.注漿、抹漿、粘接。以上四件模具完成并烘干后,開始進入注漿生產。注漿時,須先從高圈足開始注,依次為下瓶身、上瓶身、瓶口,即從下往上注;而回漿時則先瓶口,最后高圈足,即由上而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瓶下部器壁厚些,因為吸漿時間越長器壁越厚,以利于成型,更利于放置穩定。這主要靠注漿工根據實踐經驗靈活把握延長或縮短局部件的吸漿時間。
抹漿。抹漿屬高仿中強調特征的一種藝術處理。所謂注漿高仿,這道工序至關重要。方法是:按此件梅瓶,把用手能觸摸到的地方,用眼能窺測到的部位,按輪盤旋轉形式和方向,在輪上輕輕抹上一圈圈漿紋,摹仿拉坯時自然出現的手紋。抹漿時先用毛筆而后用三撫,很講究效果,體現藝術。如何把握抹漿分布量和掌握輪轉速度都十分重要。在這件梅瓶高仿處理中,需要抹漿部位為瓶上身,即通過口往下能用手指觸及到的部位或更下部一些。瓶下身的底部,即通過瓶口借光透視能看到的部分,包括底及瓶下身周圍。處理時間必須掌握在器坯干濕適宜時進行。不能太濕,太濕時旋轉抹漿容易損壞體內結構,造成燒成時變形;太干太硬時,漿液掛不住,且抹漿后再粘接組合也很困難。
粘接。拉掉注漿口,進行局部粘接。粘接時關鍵是達到精確無誤。因注漿時已分別形成不同的壁厚,粘接時不受內型拘束,力求達到外部規整。粘接泥漿比一般粘接泥漿要調稠一些,務必調勻,以達到兩個局部件實行無縫接合。泥漿太稀容易裂,太稠易脫落。手法要干凈利索,尤忌用手反復挪及轉動瓶體。這種正處于濕坯粘接包括抹漿過程中的任何藝術處理,都應以少旋動為佳。因為粘接雙方均為正常注漿坯體,不存有兩塊模具或一塊模具而產生的模具縫。雖然在粘接時溢出一遭泥漿,但這些泥漿修復好,燒成后不見絲毫
痕跡。
3.修坯。注漿產品修坯與拉坯產品修坯,原屬于兩種不同方式方法。在這里概念卻是相同,所以方法一樣,都叫做輪修。注漿產品修坯受到旋轉制約,壁面容易掉落細小坯塊,有時出現堿皮脫落現象。為解決好這些技術問題,需要修坯時吃刀要微,以傳達定窯器物藝術精神為主,要徐徐輕輕為之。瓶口內側,盡量強調拉坯特點,使窄刀旋刮,以保持形成拉坯工藝的基本特征。高圈足為梅瓶之特有,要挖夠深度,做得精神充沛,并十分注意手工味道。要理解宋人拉坯用的轆轤車,完全屬于原始笨拙的人工操作。無論是雙人配合搖動,還是自己腳踏輪轉,均包含著軸承同心與否的問題。從傳世真品的底足分析和認識,宋代機械大都不合格,圈足總是寬窄不一,機械遠遠沒有我們現代的精良?,F在的問題是我們的機械如何摹仿宋代機械而做出這些不夠規矩的東西,這才叫手工味道。追求宋代機械產品的藝術烙印,比貓畫虎,按圖索驥,才是對宋代定窯藝術的準確把握。其他特征,另有篇章論述,此不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