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拉坯或注漿中的大件產品,施釉往往難以用于直接浸釉。這種情況下,只好借助于噴槍,進行噴釉。噴釉能使器物產生均勻釉層,與浸釉效果無異。但作為仿古定瓷則很難體現其傳統特征。為了實現仿制效果,不得不借助于毛筆蘸釉,按浸釉形式進行局部點釉,以獲得淚痕效果。
而經過燒成熔化,所點淚痕大多存在不住,而于原位置脫落一塊,形成露胎或滾釉現象。探其原因是噴釉與點釉二者手法不同,形成效果間產生離異現象。噴釉釉層不論薄厚,一般較虛,于器壁上的附著力較差。在這種釉層上點釉,況且點的釉又往往較厚、較濃,導致底層本來虛而附著力差的噴釉更顯得粘結力不夠。經過燒成熔化,形成下墜而造成滾釉和露胎,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如何在噴釉產品上點出淚痕效果,必須在噴釉的同時進行點釉。意思是噴釉釉層與點釉層均以濕釉相粘結,這樣可使在器壁的附著力相應加強。再一種點釉是在噴釉釉層較厚的情況下進行,點釉濃度適當小些,這樣在噴釉半于時進行也無妨。因為,濃度小的點釉釉層是無法影響噴釉較厚釉層的粘結力度的。
小件盤碗,由于器壁較薄,又無素燒的情況下,需要噴釉,就必須在噴釉同時進行淚痕點抹,并把握濃度和點釉厚度,以避免造成噴點的懸殊比例,使其盡量讓噴釉厚些,點釉薄而濃度小些。
總之,定窯淚痕本不是點出的,它是浸釉操作中的自然形成。噴釉中點釉原本屆于一種無可奈何,而點到好處,又不失為一種藝術美和藝術要領。不論從效果和技藝要領上講,點淚痕比自然淚痕要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