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定窯形制大體上承襲漢、晉瓷器的某些特點。并在制法上借鑒融進了邢窯白瓷器物的氣質。北宋為定窯發展的成熟期,品種從早期的單調化發展到盤、碗、枕、碟、瓶、爐等,可謂豐富至極。北宋定窯設計思維敢于突破傳統規范,敢放敢收,嘗試和把握設計藝術中的弄險趨向,以俊逸簡約的線形變化形成北宋定窯形制壯美、爽健的陽剛之氣。金、元時期,定窯自遜色于北宋,說有金代特征,也是微妙變化。砂圈疊燒法即器物內底剮一圈釉,此種產品形制一般較厚拙,民用品居多。
定窯形制 唐 五代 北宋 金 元
中國陶瓷,就宋而言,北有定窯及磁州窯系,南有龍泉及青白瓷窯系等,加上汝、官、哥等南北際會,蔚為大觀,形成中國宋代陶瓷生產的空前規模。而論其形制則各有其別。定窯與磁州窯有別,龍泉窯與官窯有別,就是一個窯口,同時代亦還同中存異。就像世界各國的人種一樣,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各見膚色,各有高矮;體魄不同,氣質迥異,如此等等。其實這一點很好鑒別,但是,同一人種中就會造成一些麻煩。以黃種人為例,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聚在一起,就很難分清。當然這因為我們不是專家,很難相準;如果是專家,就是中國南方人與北方人都看得分毫不差。陶瓷也是一樣,不要說不同窯系呈現著各自特征,就是同一窯口,不同年代都不可掩飾地留下當時的特點和韻味,形成和表現著不同時間、時令和時代的形體語言,昭示著各自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