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是指拉坯成型。在宋代,南北通行拉坯。陶工到什么地方。只要有此一技皆可謀生。宋金戰爭之始,北方大批定窯藝人被迫南流,使北定南遷,藝人大都于景德鎮立足而重操舊業。
盤、碗在宋代定窯生產中,約占總品種的70%以上。在定窯遺址考察,俯首可拾的基本上都是盤、碗的瓷片,定窯拉坯技藝可謂爐火純青。看定窯盤、碗的器形斷面可知,其成型把握性很強,使器皿的各部位薄厚程度分布得非常合理,以使成為現代定窯盤、碗的設計參照。盤、碗底部較薄,依次近足部位較厚,往上漸薄,至口沿處圓收。
這個薄厚形式正好符合了樂器“鑼”的形式和發音性能,底足部位厚以聚音,以形成較純厚的音樂底氣,然后漸至邊口處。至于陶瓷盤、碗的設計要領,并非定窯如此,其他景德鎮窯,唐山窯均如此。問題是這種設計形式正應合了叩擊聲的順利發出。加之定窯盤、碗的器壁均薄于其它窯口,故形成其音色美的特點。當然,成型器壁并非愈薄音聲愈好,而是要求恰到好處。定窯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聲韻美形成的另一個原因是成型揉泥。每制器必先揉泥,然后放在輪盤上制作。揉泥過程很重要,要達到泥料按預計要求去成型,首先要把泥揉好,以達到拉坯過程中的理想效果。方法是按照逆時針方向,兩手挽泥做順勢揉搓。揉好后按輪盤旋轉方向放下,再啟動電鈕操作,這樣泥料在整個器形中的粒子排列是有嚴密有序的,方向是一致的。燒成后的叩擊發音,也是先由底而后邊口,逐漸地有次序地把聲音釋放出來。
揉泥方向同薄厚設計是統一的兩個方面。兩者諧合形成和強化了定窯盤、碗的發音條件。作陶瓷揉泥最忌諱無方向、無方法的亂揉。這樣容易造成局部留有死角,不均勻且時有“泥斑”產生,操作時不利于成型。即使能成型,待最后燒成瓷也不會有至佳的音色。
施釉,屬于成型的后道工序,定窯器皿的聲色美與施釉方法和釉水薄厚均有關系。施釉時,右手拇指掐住邊口,食指或中指摳住足底進行浸釉,先口后底浸入,順勢抄起瀝釉。施釉要訣輕而快,釉面效果薄而勻。
有一則故事,說是舊時有王、李兩姓各開一家陶瓷作坊,給朝廷作“瓷缽”(一種戲曲敲擊樂器),每兩只為一對,要求形狀完美,音色清純、協調。每次送貨京城,王家都受到獎賞,李家都受到懲罰。原來李家作的形狀都不比王家差,只是聲音不和諧。隨后李家開始派人到王家暗訪,從原料、制坯、入窯等都與王家一樣,再燒還是不和諧。最后訪到施釉工,王家問李家如何施釉,李家說,用手一只一只浸釉呵,王家說不對,應該是左右手各持一只,同時浸釉,同時出釉,音色才能一致。李家恍然大悟。
陶瓷之道,文化深厚,工藝深奧潛藝通博,細分有數十道工序。通常說原料是基礎,成型是保證,燒成是關鍵。這是說的幾道主要工序,其實陶瓷細分起來,可謂復雜之極。道道工序皆關隘,稍不留心,必出差錯;稍一疏忽,必受其懲。定窯聲韻美的建立同此“瓷缽”道理一樣,要求每道工序工藝都非常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