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瓷,以邢為始,開創了中國白瓷文化的嶄新紀元,造就和領導了包括后來定窯在內的數以萬計的創造隊伍。此起彼伏,風起云涌,一時間叱咤海內并震撼世界。沿著這條歷史長河尋覓而至當代的玉蘭瓷、骨灰瓷以及強白瓷,其間中國白瓷水平已提高了幾個臺階。尤其新中國成立之后,南有景德鎮,北有唐山,東號石灣,西稱耀州。瓷都、瓷區各顯陣容,白瓷格局業已形成并自成權威。在這種情況下定窯還依然抱著一本舊黃歷,再侈淡古瓷之白,似乎無知且多庸俗。記得有一位陶瓷藝術家有句名言叫做:“瓷不唯白”。意思是單一個“白”字,決不是評價陶瓷的主要條件,決不是唯一準則。瓷之白,無論是生活之用,還是觀賞之鑒,固然要講。而在全面公正公平地評價白瓷美之過程中,必須著重結合器坯和釉相映襯的綜合效果,以分辨其白度雅與俗,找出和判定其文化規范下所獨存的藝術神采。
縱是高而雅的白瓷釉,也要看施于何種材料配方的器坯上。這里的白釉就像一件白羽衣,盡管很漂亮,但必須規定和選擇穿著對
象,高身材與矮身材其穿著效果絕對有別,膚色黑與膚色白的穿著效果更是大相徑庭。所以,白瓷釉施于器坯上,又如一對鐘情伉儷,具珠聯璧合之意,有夫唱婦隨之效。只要擁有了這種契合,才會獲得美滿的生活,獲得本質上感情的融通。定窯白釉與器坯的結合,是一種歷史的完美的結合,具有一般陶瓷所無法效仿和照搬的先天優勢。從定窯白瓷器物中可以知曉:定窯在白瓷歷史大角逐中衛冕了高雅的桂冠。按現代陶瓷白度的檢測標準,定窯之白屬于中性,白度一般,與其當代諸瓷區白瓷相比,距離落得太遠。如在白度上追趕其他瓷區,我們永遠屬于落伍者。其主要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原料不具備這種白度優勢。所以我們只能揚長避短,運用張揚自己優秀的一面,以把握定窯自己的命運。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定窯白瓷同樣包含著雙重性。定窯坯體自北宋以來就屬于不透明或半透明,為此,定窯向來不敢炫耀自己的透明度。但定窯白釉卻是透明的,且釉汁皎潔,雅麗靈動。兩相結合,恰美女身著玉裳、猛士以著錦衣,其嫵媚嬌艷及英武神采頓然而生。定窯又因焰火原因常出現釉色的白中泛青或白中泛黃,因形成不同格調的乳色美和晨雪姿。所以,定窯白瓷所獨具的神逸、謙謹、樸素、錚然之美,是它奠定了歷史地位的根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