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不論白瓷、黑瓷、紅瓷均為單一色澤,古稱為一道釉。如果從一個單一色澤中去找到另一個色澤,似乎奇怪。其實不然,定窯不論哪一種單色釉都存在著豐富的色彩變化,表現著動人的色澤意蘊。遺憾的是這種色彩層次常被人忽略,而不被理解。尤其是白瓷,更不被人們注意。
定窯色澤的層次美,是人們利用釉色在燒成過程中,通過氧化產生高溫流動而形成的一種色彩效果。按既定的燒成曲線,把握燒成溫度,以使釉色在溶化過程中產生有規律的變化,遂使本來的單一色彩分解出幾個色彩。以黑釉旋紋罐為例,在高溫釉溶過程中,旋紋的凸起部位釉色開始向凹處流動,并形成聚集。施釉時同樣薄厚的釉面開始發生變化,即高處趨向低處,高處色澤變淡,聚集部位色澤加重。由凸起部位及凹處部位,整個器面形式出現了大的色彩分解。形成濃、淡之分,濃淡之間并出現過渡色,即介于黑褐之間的中和色。按照繪畫理論(素描)已經形成釉面色彩層次,或曰三大調子。至此,器物已由原來單一色澤趨向豐富的鮮明的色彩層次。
從一般器物造型釉色流動去解釋刻劃花線條中的色彩關系,也是自然的。古人是否先發現的一般器物中的色彩變化,然后悟到了刻劃花線條中的色彩層次,不敢確言。但事實證明,不論哪一道工序、哪種物質材料所具有的某種性能特點,一旦被人們發現,是自然得到利用和發揮的。
手刻花紋線條中的色彩層次,同黑釉旋紋罐釉色層次的形成應該是一個道理。由于白瓷色差沒有黑釉明顯,往往被人忽略。從一種白色中難以覺察到另一種白和一種過渡的白。只有加以意識性分辨、藝術性分辨,其三種白色差別則判然于目了。一旦這種色彩關系進入人的藝術視覺,那么,它的色彩層次美也隨之成立了。一旦獲得這種色彩層次美,同樣一件刻花器物,頓時判為二致,其藝術美和藝術價值也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定窯刻劃花色澤層次的發現和利用,除如上原因外一個重要條件是定窯白釉的透明效果。這是敦促形成定窯色彩層次的先訣。定窯白釉晶瑩玉潤、清麗明徹,一如碧天秋月、晨雪凝乳。聚之白中藏絢,動之顧盼生姿。抑或器物形式高臥,抑或造型轉折凹凸,隨之呈現多彩之色相,是泛黃、泛青,無不“異彩”紛呈。如大海之水,近看白水鳴濺、波瀾壯闊,遠眺浩浩淼淼、湛藍如鏡。有奇妙萬千之慨,有百讀不厭之妙。頓生浩然之氣象,呈不盡之蘊涵,發無限之思索。殊乎異乎,智、仁各見心得,是其無可比擬處。正是定窯透明白釉的特色,博得了定窯白瓷色彩優雅的冠冕。同時,使得一些普通白瓷家族所望塵莫及。
定窯刻劃花是中國工藝美術之集大成者,是中國古陶瓷領域的驕傲。它是集構圖、刀法、線條、色澤四美于一身。大倡其傳統藝術,大倡其立體文化。以藝術美為基本宗旨,變化、發現、利用和調理著每個形成環節。總之,一件具有四美的刻花藝術品當不失為陶瓷藝術家之精心培育、執著追求和全面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