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窯是印花工藝的成熟期,當時定窯具有較高燒制水平。花紋清晰度高,印面平整。無局部虛化,器壁薄厚一致。最能體現水平的絕活是邊沿周正,周邊雷紋擺列清楚,唇口勻圓無殘缺,堪為完好之物。
印花工藝的形成,促使了定窯花色品種的齊全,并作為領頭雁叫響了整個窯區,民間窯也爭相追逐。工藝流程是做好印花產品的基本條件。在宋代官民窯同步發展的時期,官窯以豐富的經驗及華美的裝飾力奪定窯印花技術之先聲,居于龍泉鎮(今北鎮村)法興寺處便是官窯生產基地。印花紋飾多見為龍、鳳、牡丹、魚紋等,設計工巧,印紋清晰,技藝精湛,是民族文化的深厚積淀,凝結了宋代印花藝術的雅典風范,奠定和開拓了定窯印花工藝的基礎和新領域,撐起了印花藝術這塊精彩的天地。
定窯印花的發展過程與其他新生事物成長發展一樣,歷盡萬苦千辛。而獲成功之后相伴而來的是蜂擁而起,官窯作為產業龍頭如云逐月,氣勢恢弘。在民間能工巧匠的主持下,相應技術也日漸成熟,日用市場上民窯印花產品嶄露頭角。北宋中期業已形成氣候。當然民間窯勢必難于超越官窯的技藝與設施,另外民間工匠的藝術水平難以與宮廷工匠相抗衡,其明顯不足為構圖缺乏嚴謹,常見有紋飾的羅列和重復,缺乏構成美以及圖案形式中的均衡與對稱美。在制作工藝中常見有邊沿的殘缺和器壁的不勻等,包括外部修整都表露著簡陋的民間設施和粗糙的技藝痕跡。
到了金代,人們從戰后得到喘息并重整家園,在金朝政府的鼓勵下,定窯復歸生產,印花工藝也得以繼承和發展,雖藝術風范上稍見遜色,但精工制作上卻美之有加。曲陽文物保管所藏有四件金代陶范,均系民間器物。由此可略見一斑。
定窯印花,集工藝性與藝術性于一身,廣受人們的喜愛。從工藝上講,具有先進性,優勢是陶范可以連續使用,便于批量生產,以此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從藝術上講,具有完美性,經過構圖設計和藝術取舍,以嚴謹手法通過預制陶范而再現于瓷器上,有回味,多倩麗,可登大雅之堂,可自譽茅屋柴扉。
在宋代為什么印花產品較少,且佳器更少,其實當時印花生產窯場并不少,可以說凡有生產花瓷的窯場均不乏其印花工藝制作。原因是印花產品成功率太低,每道工序的破損率太高。按前段曲陽定瓷有限公司印花產品生產形勢測算:在半成品階段,即拍印到修整,約破損50%--55%,主要表現為紋樣局部模糊和紋裂;施釉破損10%--15%,主要表現為薄厚不一,邊口不整;燒成破損15%一20%主要表現為變形、火刺。這樣算來,印花產品真正成品也只10%一25%。
在宋代,印花其破損率恐怕與此相差無幾,尤其一些民間窯場,在生產工藝尚不完善和技術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則更難預料。難怪在古定窯址所見印花殘片比例并不大,原因是半成品破損率太高。
所以,定窯印花產品的突破,首先是一系列工藝的完善,重在半成品階段,加強工藝改革,以及后道工序的嚴謹操作。令人神往的是印花工藝在未來可由機械化替代。印花產品本來就屬規整莊重一族,最適于規模生產,這是它最終能走向張揚自我的一個優勢。定窯果欲再現當年繁榮,走向民間、走向世界,印花工藝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生力軍。
注:定窯恢復以來,一直未中斷對定窯印花的研究和探討,作為一大研究課題,由定窯藝術研究專家、河北省曲陽定瓷有限公司總工藝師、高級工藝師和煥主持研究完成的《定窯印花工藝研究及產品》已于2000年通過保定市科委鑒定,并獲科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