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道,墨守成規永遠被前人所囿,歷朝歷代陶瓷生產都不曾舍棄一個奇字。奇字之要,原本出于市場所需,成于陶工之智。“奇”字在此指陶瓷中之奇特造型、奇異功能以及奇幻表現形式。“奇”字具有不可估量的威力,它能夠極大地吸引一部分人的投目和鐘情,故而為滿足社會市場這部分人的嗜好與渴求,巧妙地駕馭“奇”字,更好地為當代服務。
早在明代,陶工們就發明了“奇”字制品“壽桃八杯壺”(現藏曲陽北岳廟文物保管所)。其功能設計是,從產品底部注入酒水,然后正過來使用。斟酒時,杯滿自止,復正過來再斟,又滿一杯,又止。反復可連續斟滿八杯。由于結構奇異,壺體內酒水先經倒流爾后才能斟出,故又名倒流壺。此壺造型取壽桃狀,外飾雕花,主題為福、祿、壽。流為龍首,把手為一猴子,附身于壽桃一側。桃、猴一體,意多相攜,這件產品曾招致幾代陶瓷后人爭相效仿。仿者曾改變造型,創造紋飾,唯借鑒其功能。原曲陽定窯瓷廠生產的壽星八杯壺,其原理與此同出一轍。
清時,景德鎮瓷區曾出現一種公道杯。此產品從中間立起一龍柱(結構在柱間),斟酒至八九分即可,不可貪多。如果誰貪得無厭,想斟滿十分時,“天意”便進行懲罰,片刻間十分酒不留半分,完全從底部撤走,看罷令人愕然。公道,公道,誰不公道則遭天譴,蓋出此理。根據這個原理,1993年筆者曾設計一只自律杯(1994年由人民日報華聞影視中心攝制的《中國曲陽定瓷》曾披露此杯),原理與公道杯同,只是從外觀造型及原理表現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原公道杯中問豎起一柱,影響使用,且不美觀。改進后的自律杯只需在杯內凸起一片小荷葉即可,非常奇妙。電視劇《唐明皇》曾有一個片段,是皇帝贈給貴妃一只這樣的杯子,警告斟酒不可滿,滿則失。喻其凡事勢必做到適可而止,不可貪婪。正所謂“謙受益,滿招損”正合此道。此又陶瓷“奇”字文章一篇,頗為市場稱道。
在一些大瓷區的瓷場,陶工們經常有些發明創造。獨出心裁發明如:鳥嗚壺、蛙嗚壺、美人杯等,不盡勝數。“奇”字文章,各行各業都不乏其佳制。因為這個“奇”字是生活的調味劑,的確能為生活增添樂趣、雅致。一張小小的賀歲卡,收件人剛一打開,就聽到美妙的祝福音樂,頓時給人一種神圣般的愜意。一張小而叉小的名片,有心人制作過程中用香料涂過,遞在客人手上,忽散一陣芬芳。這同樣屬于一種奇妙功能。
這種電子音樂與聲控電子其實早已被陶瓷界所利用。一件陶瓷罐取胖娃娃狀,坐式微笑,令人頓生愛慕。背后有一投幣孔,只投進一枚硬幣,忽聽娃娃開口說:“聚少成多,豐衣足食。”再如現代家庭使用的加濕器,是一陶盆,中間豎起一人物,四面為水,插上電鈕,霧氣噴薄,人物在煙波中熠熠生輝。而在以前加濕往往只制一陶瓷柱體。筒間儲水,加熱靠蒸氣散發。此種陶瓷與高科技的結合,大大豐富了陶瓷“奇”字文章的文化構思和展寫,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手法的表現,不僅造型奇特、功能奇特,更重要的還可以寓教于器、寓禮于器、寓德于器,能通過陶瓷意匠培養人的精神境界,樹立人的高尚品質。
定窯“古、新、奇”三字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一種歷史文化定向,是面對當前和未來市場的一種思考,標志著定窯走向未來的一種志向和愿望。三字中以“新”為主導方向,“古”與“奇”為襄助。即使在未來高科技規模化生產形成之后,“古”與“奇”的保留與發展仍顯得非常重要。三字互不易位,共融新機,可烘托定窯“創新”,從而使定窯走向民間,走向世界。歷史將永遠銘記:“創新”是發展的真正命題——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