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詩、書三聯藝術作品,由三個不同的藝術體系組成,既可單獨成立,又可三合為一,以展示中國文化藝術的綜合美。以瓷為本。三聯藝術以陶瓷為第一形象,著重體現陶瓷藝術創作的基本理念,通過創作思維賦予產品形制一定的藝術敏感功能,使人產生藝術共鳴。以詩為質。詩詞主要圍繞陶瓷這個特定載體進行創作,嚴格平仄和對仗關系,駕馭形象思維,貴真摯、獨到。以書立言。書法在三聯藝術中居其三,通過它實現藝術對語和相互傳承,有機地把瓷、詩二者意圖以筆墨形式向世人作進一步顯示。作到讓人讀其詩,觀其器,以獲得新的藝術空間和文化感受。
以瓷為本 以詩為質 以書立言三聯藝術
瓷、詩、書三聯藝術作品,由三個不同的藝術體系組成。三聯藝術作品既可單獨成立,又可三合為一,以展示中國文化藝術的綜合美,概括與大倡其自古以來三大文化現象之藝術精神。瓷、詩、書三聯藝術以瓷為藝術主體,充分利用詩(詩詞)、書(書法:楷、行、隸、草、篆)對其陶瓷作品進行形象描述和藝術刻劃,以形成一件概括性較強、藝術性較高的綜合藝術品。三聯藝術作品的創作思路與實質為:采用姊妹藝術聯袂的方式,通過作者創作思想及手段,賦予作品以高度的藝術形式和品味。瓷、詩、書三位一體,具有統一的豐厚性,又具有可以獨立欣賞的意趣美。是獨立的,又是統一的。
以瓷為本。姊妹藝術的聯袂、嫁接為文化藝術所慣用的一般手法,這里以陶瓷藝術品為第一形象,著重體現陶瓷藝術創作的基本理念,展示其陶瓷藝術的固有價值。以文化精神為特質,以藝術思維為表現,強調藝術個性和時代美。陶瓷藝術作品的創作不是簡單的古物復制,不是為提供詩、書創作而無目的的急就形制,而是通過創作思維賦予產品形制一定的藝術敏感功能。因此,陶瓷藝術作品的創作標準,關鍵使人產生藝術共鳴。瓷藝高下,重在以文載藝,以藝彰文,藝文雙臻。這里,作者創作意圖始終貫穿于作品之中,以形成一種獨特的形式和形象美,漸趨著歷史與傳統的藝術進程。間或新方法、新意識的介入,導向其時代人文觀念和個性表現。這無疑為陶瓷藝術創作的基本內涵。
一件完美的陶瓷藝術品,不妨說就是一首無聲的詩。每個人對它的讀法不同,解釋也不同。這首詩是委婉的,是清麗的,有抑郁感,有起伏美;其修辭、斷句、演繹無不顯示和肯定著欣賞者自己的觀點和經歷。通過對藝術的鑒賞,展示了瓷文化的潛在深邃與宏博。一出戲、一曲歌,可以牽動人的心緒,引以與世道共歌哭,攜家國同憂樂,指的是人的政治氣節。然而藝術共鳴與此更是異曲同工,憑借陶瓷造型理念,裝飾格調,足可沖蕩人的藝術靈魂,從而觸動人的思維,使人發出藝術震顫。它可以使人嚴謹、使人寬宏、使人境界超然、使人醒悟天機。如此種種,都不失陶瓷藝術本身所具有的氣質魅力。
以詩為質。詩詞則主要是圍繞陶瓷這個特定的載體進行創作。要求運用近體詩(格律詩)或填詞的形式,按照詩詞法則規定的平仄和對仗關系,靈活駕馭形象思維,強調高格調的文化品位。詩詞描述的是瓷藝作品,詩語言本身即是瓷語言,抑或說詩為瓷代言之。二者兼容,在為一種藝術靈魂而高唱,為藝術精神而感慨評述。詩詞的表現形式是非常寬泛的,它沒有固定的指示范疇,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更沒有死板的藝術教條,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任意裁決。不論從
什么位置什么角度著眼或切入,方式、方法,任其千差萬別,但決離不開對陶瓷藝術作品進行張揚這個總體把握。詩詞創作強調其藝術和知識性,而創作思維則要求是跳躍的,即不必循規蹈矩,一味陳因相襲。這里提出的是新穎性、時代性,離開這一點,就會使作品失去固有的光澤。
詩詞創作近貼對象,它是瓷藝形制,也可以是瓷之氣概;是寫瓷之紋飾,還是寫瓷之內質。宜聲色,宜雅靜,宜蘊含,宜錚烈;重純樸,重神采;貴在真摯,貴在獨到。意近思遠,間或與歷史相契合;耐人尋味,重在傳世,是為至佳。
以書立言。書法在三聯藝術作品中,居其三,其出現形式必須以書寫特定的詠定瓷詩詞為內容,并以內容(瓷造型、裝飾形式)涉及主題進行書體選擇。是行、是草或是楷,是書成條幅還是長卷,務在考慮三聯藝術關系及統一性,不致失粘或相悖。
書法在此間扮演著展示的角色,通過它實現藝術對語和相互傳承,它可以有機地把瓷、詩二者意圖以筆墨形式向世人作進一步顯示。由于瓷、詩有莊重,有詼諧,意蘊縱橫高臥,各盡其是,故其書法也宜因類而題。不因任何人之欣賞或厭惡而改變創作意念。以器載詩,謂詩賦之道,以書入瓷,書重在其理。雖曰三足鼎立,實則前步后趨。三聯之中,瓷為主宰,詩擇器而制之,書則據瓷、詩而題矣。而重在合理合情,不宜背道而馳。
一般情況下,器形近古,書體亦益近古。器愈新書體亦宜趨新。器形仿春秋青銅或漢瓦缶,宜用篆籀書之為佳,抑或散氏盤,或二爨(爨寶子、爨龍顏)。至近隋唐厚重古器,可使隸或楷。器物到近代,形制趨變多元,創作者上取古法,今迫新意,古今同冶,遂成一格。因此,書題靈活,幅式不拘。其書可以選擇通用之的行書,又可用活脫的行草,皆無妨。然若用大草書之,又必須于款識中注明譯文。包括如上談到的用篆箝書均宜譯注。只有讓人通讀其詩,才可通觀其器,而后詩書對照,器自達觀矣。
三聯藝術之書,宜其大氣,宜有情趣;筆尚磅礴,墨貴淋漓。惟有書達真情,詩則逞其意。三相輝映,遂得神采,以形成一種獨立的工藝美術體系。
以陶瓷文化為基凋,融進詩書之特殊藝術功用。發揮陶瓷藝術表現形式,增強陶瓷藝術作品的文化含量。創造立體的和諧的綜合的陶瓷語言,不失為定窯藝術的歷史升華。這種多元形式是以主觀精神思維構架于宏觀物質基礎上的文化藝術嘗試。這里物質載以精神,精神凝聚藝術,形成以物質載體出現的三元(三聯)藝術,以達到為世共鳴,為藝術共鳴。瓷、詩、書三聯藝術的確立,正是在演繹這種過程的同時獲得新的藝術空間和文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