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瓷器都因燒制而產生其各自的特性,尤其用圓窯(倒焰窯)燒制的定窯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征。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黃色的。可是,不知什么時候起,人們認為定瓷是米黃色的,因此便只憑一瓷半器而認定,只有米黃色才是定瓷,并以此作為辨別真假和進行仿制的唯一標準,這實際上是大錯特錯了。
定瓷究竟是米黃色、青白色、象牙白還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黃,還是白中泛青很難下個定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料原因。在古代,原料選擇及配方比例完全靠人工,沒有精密儀器去化驗分析各種原料的成分含量。所以,其燒成色澤,決不會盡同。以古代幾百年定窯生產史分析,偏于各種顏色的瓷片都有,且多表現為有因而致。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在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可以作任意猜測,可以說這一窯是定瓷,那一窯不是定瓷。只要明白了一個道理后,我們應當對自已的藝術視覺作合理調整,以減少以訛傳訛所造成的仿制過程中不應有的偏見。
2.焰火原因。凡燒窯,焰火很重要,器物必須通過一定時間的焰火洗禮才會誕生和喚起新的瓷器生命。陶瓷之所以分南青北白,主要是因為南方多燒還原焰,北方多燒氧化焰所致。用同一種原料制成的瓷器,去采用兩種不同的燒法,則出現不同呈色效果,原因在于焰火。同是氧化焰或是還原焰燒成,而不同的窯位,不同大小器狀的產品,由于溫度的差異和器物受火溫度的不同,其呈色亦會產生微妙變化。在定窯釉色配方中,有一種黃土(俗稱套土)在不同的燒成溫度及氣氛下會產生不同的呈色,這也是不可輕視的。
3.時期性。定窯原料配方,雖說是按照嚴格的方法進行操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固有的操作方法方式難免出現謬誤。另一方面,從事原料配制人員難免因故有些變動,如果在今天,憑借的是精密的現代化儀器,人員如何變動都無妨。而在過去條件簡陋、儀器原始,完全由人工靠經驗把握的情況下,誰能保證不會產生些許差異?
4.時令性。陶瓷生產從某種角度認識,屬于化學生產。一道燒成工藝,足可變幻著其前每一道工序所付出的工藝形式。時令決定呈色,春瓷秋窯各得其韻。同屬一種原料制品,分別去南方與北方燒制,其結果是不會一致的。同樣,一年四季的燒成呈色更不可能相同,氣候操作著窯體氣氛是一個重要原因。當然,造成和決定瓷器不同呈色、氣韻的原因還很多,甚至有的還未被發現。正如中國古陶瓷專家馮先銘所講:定瓷是有它多種色澤的。我們稱定窯白瓷是米黃色、青白色都沒關系,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把這片面的見解作為一利認識觀點傳授給當代尚未明了定瓷真相的陶工們,以免把定窯真實掩之于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