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辣感是人們對定瓷外觀鑒賞的一種習慣稱謂。體現著定瓷凌厲錚然的風格和明麗蘊涵的氣質。同其他陶瓷相比,更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定瓷泥料煉制細膩、精純,可塑性較好,且骨架性強,以此擁有無可比擬的區域特色。凡成瓷器物,總給人一種剛勁、堅銳、俊逸的精神感覺。與那種圓熟、甜媚、滑膩、松綿形成不可調合的鮮明的對比。
定瓷原料的制備,在古代是經過手工粗碎,槽碾細碎,隨后,澄漿人池等一系列程序。盡管這笨拙的方法極具原始性,但過120目篩,仍無篩余,與現代化機械操作所練制的泥料細度基本一致。可見,原始的原料制備工藝同現代的機械化制備已達相近程度,說明古人泥料煉制之精到,是令人驚訝和難能可貴的。
由于古代定窯生產,不論是拉坯成型的器皿類,還是靠印坯成型的工藝品類,對泥料的可塑性要求均很嚴格。常見有花口盤、碗及瓶、罐口沿,均為在拉坯機上隨手作成,這種邊口的處理,有的呈180度翻轉,哪怕是360度,都能隨意而成,沒有絲毫的紋裂和折斷痕跡。除可塑性外,就是拉力大,骨架性強。凡作器物,50cm內大小高矮均能按要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而不至癱倒。基于此,拉坯時能把器物坯體作得很薄,幾乎近于成品程度,修坯只不過是對大型體所表現的風格及外觀進行輕微處理而已。這同拉坯不能一步到位,而其形靠大幅度層層修坯是截然不同的。從而對后來成形率的提高獲得了一定的保證系數。諸如此等,使生辣感顯得十分鮮明。
燒結溫度高,器物成型胎質堅密。在古代,定瓷燒成溫度相對是高的,以有“玉質磬聲”美名遺世。根據對古代定瓷殘片燒結溫度的測試,可達1270℃一1300℃,基本與現代的白瓷的燒結溫度成一致,或略低于今天定窯燒成溫度。
從定窯遺址撿來一塊瓷片打開看瓷釉斷面,非常銳利,尤以釉茬最為驚人。“文化大革命”期間當地人有一種習慣,凡作一些木器家具和錘鐮木柄時,常在遺址撿點瓷片來進行木柄拉光。用他們的經驗講,這種瓷片比玻璃及其他的瓷片要耐用得多。此亦充分表明定瓷釉質堅銳。
刀痕,也是定瓷產品外觀生辣感的特征之一。古代定瓷生產,凡轆轤成型后,從修坯、整形、剮足都離不開刀子,故稱定瓷生產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論何種器物,凡是轆轤旋轉作出的,其壁面都不約而同地帶有強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紋。這種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過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規則和有致的分布,使定瓷別具味道,使產品更具有靈氣、具有生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