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貽謨作品《衡》
淄川,歷史悠久,物阜民豐。早在8500年前,生活在口頭一帶的先民們即始制用陶器。數千年來,勤勞智慧的淄川人醉心于這種“土與火的藝術”,將陶瓷從生活器皿升華為藝術精品。一代代能工巧匠憑著琴心慧手,燒制陶瓷,精雕細琢,陶藝與刻瓷漸漸成為一個行業。各界藝人心摩手追,淄川的工藝美術,也次第延展至制硯、木雕、內畫等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陳貽謨作品《龍瓶》《賈思勰》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豐厚的文化資源在工藝美術界勃勃生發,淄川的工美行業步入大發展軌道。目前,全區陶瓷、內畫、淄硯和紅木家具制作業共有企業70余家,從業人員近13000人,各類技術人員2300余人,國家級、省級各類藝術大師達49人。經過繼承創新,涌現眾多兼具藝術價值、收藏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名品,許多作品作為國家禮品饋贈給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和友人,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陳貽謨作品《虎》
今日起,“新淄川”推出《名家藝品大觀》,集中展示般陽大地上的工藝美術魅力。

陳貽謨,(1933.9-2014.12)。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設計家協會常務理事,國家級大師評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誼會委員,山東陶瓷工藝協會副理事長,任山東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自幼跟隨父親著名陶藝家陳懷慈學藝,1958年進修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從事陶瓷60多年來,作品獲省、部級獎、國際獎98項,其中國際大獎3項,部級4項,1958年獲毛主席金質獎章。研制的“中國龍”國宴瓷進入中南海紫光閣、釣魚臺。開發研究的“龍山文化”黑陶藝術作品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收藏11件,被選為國家級禮品瓷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