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博山派”陶瓷彩繪巨匠






[日期:2021-07-12] 來源: 顏山孝水  作者:劉培國 [字體: ]

拙作《“你說他是誰……”》一文,透過張明文先生回憶,鉤沉了老藝人李左泉的故事。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在當時北方唯一一個細瓷生產專業廠家——淄博瓷廠那個特定環境中,還有好大一個由博山人組成的藝人團體,他們懷揣多種才藝,陶瓷琉璃兩棲,畫風兼工帶寫,意在筆先,取舍有致,韻味雋永,文人氣十足,既不是潮州彩繪的色彩鮮麗,也沒有景德鎮彩繪的濃墨重彩,更異于醴陵彩繪的水粉質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權且稱之為北方陶瓷彩繪的“博山派”,他們從博山來到昆侖淄博瓷廠,從事陶瓷繪畫。

1959年是建國十周年,國家決定在北京建設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民族文化宮、工人體育場等十大工程。人民大會堂內有各省、自治區、中直轄市的地方廳。廳內陳設及會議接待用品由各省、市自行配置。各地都選擇最好的產品以突出特色展示水平。山東省政府將山東廳的日用瓷、陳設瓷以及北京火車站、農業展覽館、體育館用紅鋪地磚和日用瓷器的生產任務交給了淄博瓷廠。任務重大,省委書記舒同親自過問,副省長高啟云等省市領導親自組織力量、選定壺盤杯碟圖案造型。在聚集了一批彩繪藝人基礎上,又從博山調來繪畫、書法老藝人加盟,“博山派”陣容遂強大起來,其中有昃如川、孫心如、孫雪村、梁文煥、姜庸夫、李慶章、紀榮福、張子翔、錢景春、畢茂遠、畢恒元、畢成彥、高良琦、盛慶隆、王緒久等等,在山水彩繪上承擔主要任務。

1959年2月,梁文煥(前畫大花瓶者),李左泉、姜庸夫、李慶章、張子翔、錢景春等老藝人在精心繪制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用瓷。


山東淄博瓷廠1954年建廠以來第一批茶具手繪圖樣39X26.7cm。當時參與瓷器設計的人員有姜庸夫老先生,并聘請山東藝專(現在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生構思繪制設計紋稿。

李左泉與弟子盛慶隆

經過努力,供應人民大會堂等北京十大建設工程所用的茶具、杯碟、煙灰缸、蓋杯、大花缽等如期運往北京,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會堂勝利落成。

2020年4月9日,小雨,張明文先生正在趕制他的《水滸一百單八將》系列,通話中,我說要不您先忙這個事,另找時間咱再啦?張明文先生說,來吧!《水滸》先放放。就有了近兩個小時的對談。

1964年10月,梁文煥(前排右三—)、姜庸夫(前排左二)、昃如川(前排右二)以及尹干先生(前排右六)與國慶瓷彩繪創作組全體同志合影。

1964年5月10日,梁文煥(前排右四)、李左泉(前排右六),昃如川(前排右三)、姜庸夫(前排左四)和瓷廠實驗室細彩組部分同志歡送安徽濉溪縣瓷廠實習人員返廠合影。

1958年,張明文到瓷廠參加工作,就被推薦住進李左泉先生的單身宿舍,以便夜間照顧老人起居。進了彩繪組,就經常與“博山派”成員打交道了。水平高的喊老師,喊大爺,其他的喊師傅,昃如川叫昃老師,李左泉叫李大爺,梁文煥叫梁大爺,姜庸夫叫姜師傅。這一大幫老人,都喊張明文“張學生”,有個啥事啥事,姓、名、字、筆名、“小伙子”都不喊,就喊“張學生”,聽上去就偏看一眼、厚愛一層。旁人就說,“還另起一灶來,李大爺見了你,‘張學生!’‘張學生!’”張明文覺著近乎、溫暖。

梁文煥與李作泉

梁文煥玻璃鋪絲畫屏

梁文煥(1905年1月——1978年2月),字新一,博山趙莊人,精山水,工兼翎毛花卉,兼寫人物。幼讀私塾,繼讀趙莊梁氏私立初級小學,十六歲拜內畫先師畢榮九入室弟子、舅父袁永謙為師學畫。二十歲出徒,為博山仁和成料貨莊畫鋪絲、鼻煙壺內畫。袁氏畫室衰微不繼,改去西冶街李向洲玻璃鋪畫鋪絲畫、磨砂玻璃畫和內畫。三十八歲去山頭楊世武“福同義”、楊瑞符“福同德”窯廠干畫師,與李左泉成為畫友,畫的多是茶壺、茶杯、筒子壺、油盒、皂盒,兩人畫藝俱精,窯貨商爭相購買,時稱“好角”。1946年問師濟南黑白龍、關友生。1948年回到山頭河南東村楊德榮、楊德東的窯廠畫窯貨。1953年入職國營淄博專區實業公司窯業總廠,亦在北嶺分廠細瓷車間研究瓷器繪畫。1954年,選調籌建淄博瓷廠(始稱淄博瓷窯廠),出任彩繪試驗組組長、成立彩繪工段。梁文煥去了瓷廠,住瓷廠宿舍,與昃如川、姜庸夫共事了好多年。1957年,與老藝人李左泉一同出席全國民間藝人座談會。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退休,繼而被返聘回廠整理繪畫資料、繪制畫冊。1978年罹患心腦血管病去世。那些老人里頭,梁文煥是唯一黨員,派性斗爭的時候,有主見,有立場,抑惡揚善,在昆侖聶村醫院去世時,張明文受命為他覆蓋了黨旗。

梁文煥先生用過的畫譜





梁文煥國畫作品

梁文煥《雪景圖》(臺北黃求平提供)

梁文煥國畫

張明文先生說,梁文煥的山水畫用沒骨法較多,以散點透視見長,擅米點皴法,“大米點”“小米點”。即使人物畫亦不拘泥“高古游絲”,若行云流水,在指點季子梁傳佐作畫時,曾有“先畫花鳥,后畫山水”之說:“手拿筆要穩,畫面要布局合理,中側鋒兼用,疏密得當,皴法線條不能中斷……”梁文煥一生勤勉,節衣縮食養育七個兒女,還畫過大漆漆畫、油漆過家具,畫過戲臺布景、小孩肚兜、女紅紋樣、風箏和正月十五拌玩的彩車,家人回憶,從未睡過“天明覺”。文革期間,破“四舊”瞄上了張明文1962年5月從景德鎮學習歸來之成果——那只二十寸彩繪大盤《竹林七賢》,梁文煥先生直面紅衛兵小將,聲色俱厲左護右攔,仍然沒有阻止住這件藝術珍品在喧囂中粉身碎骨。1993年,張明文先生將梁文煥四十年前贈與的四幅作品《鴻雁來賓》《梅花歡喜漫天雪》《旭日東升》《雄雞一唱天下白》轉存與梁傳佐。2014年《梁文煥畫集》出版,張明文先生為之作序,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一把紫砂壺,二兩明前茶。獨做一斗閣,思緒到天涯……

梁文煥在工作室


梁文煥內畫煙壺

梁文煥彩繪花插

梁文煥彩繪茶盤

梁文煥彩繪杯(臺北黃求平提供)

李慶章、姜庸夫、畢懋遠、畢恒元、畢成彥他們幾個從博山到昆侖來回趕班,提著中午飯,下步走,沒聽說坐回車,有時候巧了,可能搭一回半回便車。張明文試過一回,從山頭走到昆侖,四個小時。  

李慶章在創作中

李慶章(1907——1984年4月),字雪如,晚號鈍夫,博山西冶街人。十五歲學畫,為人繪制玻璃鋪絲,十八歲客居濟南、藝游天津,臨遍名流朱跡,為“通利”商號畫鑲嵌玻璃畫,解放后就職博山陶瓷廠研習彩繪,1959年借調淄博瓷廠與李左泉、梁文煥、姜庸夫、昃如川等繪制人民大會堂用瓷,后回博陶,1984年突患腦溢血去世。

李慶章山水筆筒一對(1980年)

李慶章作品(劉持水提供)

李慶章作品

李慶章給張明文畫過三張畫,《仕女圖》《山水圖》,還有一件橫幅《大江流日夜》,上有“明文同志留念”,不是一般的交情。后被博陶工會借走舉辦“李慶章先生遺作展”,近三十年杳無蹤跡,“空留借據念慶章,畫作流衍爭相傳”,一件憾事,半個美談。張明文問過李慶章:“咋著就能把畫畫好?”“明文,我和你說實話,不怕瞎紙。”

人民大會堂山東廳專用瓷器是釉上烤彩,梁文煥、姜庸夫畫,昃如川、孫心如寫。張明文為人民大會堂山東廳大花缽勾線、粉水,線條練得特別過硬,為以后刻瓷線刻埋下了伏筆。

李慶章山水大筆筒(局部)


孫心如先生像

孫心如(1900—1964),名會正,又名慧正,字心如,以字行。吳建柱先生講,老先生是應淄博瓷廠請求,由博山區推薦到瓷廠去的,目的即彌補陶瓷彩繪款識稍弱的缺失,惜孫心如先生在瓷廠時間短,張明文先生將心如、雪村氏兩位先生交集甚少視為遺憾。孫心如先生書法聲名俱隆,王顏山先生有言,“我欽敬心如先生書法之精湛,道法之廣大。四十余年前初見先生小字隸書,方剛凝重,即稱精絕。復后數次拜觀其小字楷行之作,驚其毫發入微,以小見大之魅力,不僅擊節嘆曰:“倘于今時,堪稱國手!”(王顏山《孫心如書法選集序》)

孫心如隸書

孫心如小品

孫心如書法小品


孫心如手抄中國第一部詞總集《云謠集雜曲子》(1953年) 臺北黃求平提供

張明文又進了設計組,十個人。中央工藝美院的谷守綱任設計組組長,還有浙江美院的吳玉田,山東藝專的馬林,景德鎮陶瓷學院的王林,階段性幫助工作或之后調走或改行的有尹干、賴偉成、林基生、廖彩杏等。三個工人出身的成員,有田良勇、呂則泉、張明文,待了三年。兩個人一張桌,一人一套卷尺,曲線板,三角板,鉛筆,又走上了陶瓷造型設計之路。毛主席像章,鼻煙壺,啥能訂貨,只要賣出錢,造型、圖案做啥都可以,同樣的碗杯碟,弄成茶具咖啡具,飯店用瓷,出口瓷。有位高明亭,駐廣交會聯絡員,把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地區流行色、流行型,啥器具,容量多少,換算過來,需求量多少,幾月份要,編成《商情簡報》,下到設計組,張明文就接觸了鼻煙壺,捏雕,粉彩,青花,彩繪,在鼻煙壺上彩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塊錢一個,好價錢。又得畫造型,又得畫彩繪,一條龍了。后來張明文還用石印架印制陶瓷貼花紙,為廣交會提樣開方便之門,所謂“雜貨鋪”。

張明文、田良勇、高潮、尹干、馬林在瓷廠毛澤東主席畫像繪制工地

文革時,大家都不肅靜了。基本上哪個車間都要開批斗會,都要有該批斗的人,沒有也得找出一個。昃如川先生因為所謂的歷史問題,“四清”運動已經有結論的,文革中又施翻出來,批斗會就在彩繪組進行,沒有一個說話的,老先生為人太好。后來身陷囹圄,去八三廠待了一段時間。張明文在一篇《君當如川》的文章中說,“您是廠方專門聘請書寫瓷器的巨匠,那時候人們誤以為瓷器上寫字是雕蟲小技,不少到廠里來的大藝術家們還真操作不了。您的書寫功底不止是懸腕懸肘,而是兩臂平懸而書??!知道先生曾獲過山東省書法二等獎人太少太少了……不僅如此,您對礦物顏料的產地、細度、水膠調色的濃度、溫度對行書的流暢、經過高溫烤出后的呈色效果等等了然于心。

最聰明的一位是姜師傅。沒見過他看書,也不介紹自己家世,臨誰像誰,臨李左泉,仔細看,與左泉畫譜無異。講究近景具體、中景概括、遠景模糊的法理意趣。陶瓷裝飾就是一個局部。姜師傅接受能力太強,潛移默化地吸收,死記硬背地吸收,不一樣的路數,姜庸夫先生對中鋒、側鋒、點厾法在瓷面上的利用可謂得心應手,借鑒臨摹,會立即形成自己的東西。



姜庸夫內畫(臺北黃求平提供)

姜庸夫彩繪杯

姜庸夫(1917——1987),名永富,字庸夫,以字行。博山西寨人,為內畫巨擘畢榮九外孫。自幼隨二舅畢恒元學畫,工山水花卉,兼習人物,早年畫鼻煙壺,解放后事陶瓷彩繪,1955年被選調淄博瓷廠,成為淄博陶瓷彩繪“五杰”(李左泉、梁文煥、李慶章、昃如川、姜庸夫)之一。1993年,張明文把一幅姜庸夫《雪景》轉存給了先生女婿孫兆閔。

1987年3月16日,張明文在淄川百貨大樓發現姜庸夫畫于1975年《蘆雁》冬瓜瓶一件,全是手繪,直接使彩繪顏料繪就,布局密不透風,疏可走馬。連裝飾線也是手繪而成,頸上一道,肩上一道,足上一道,都是手工所為,彈著指頭,用腕筆一筆一筆點出來的,功夫深厚。還題有兩首詩,是件珍品。其一為:“未寒舉族向南征,月冷沙平秋氣清。記得洞庭人靜夜,孤舟泊處兩三聲。相伴蘆花與荻花,水云深處便是家。不知何處求安宅,樂土何曾異泛槎。”標價僅十五元,說是瓷廠供應價八元。張明文問,咋才賣這幾個錢?營業員說,這些東西,誰稀罕?張明文買下,秘不示人。“貪古者縮,識古者盈”。



姜庸夫《蘆雁圖》

張子翔、錢景春、高良琦、盛慶隆、王緒久以及畢懋遠、畢恒元等榮九先生后人,在陶瓷彩繪、鼻煙壺內畫上亦建樹不凡,作品見諸海內外,在此不一一詳述。

盛慶隆雪景盤

錢景春彩繪蓋杯

畢恒元作品

畢懋遠內畫作品(臺北黃求平提供)

張明文又離開設計組,作為美工,去省國防工辦搞展覽,住千佛山軍區五所(時為機密),圍著全省全國轉。去北京故宮,住瓦崗市一個旅館,下著雪,去故宮看展覽,就惦記著陶瓷館,現場記日記,每一個年代,一換皇帝,陶瓷館就改,改詞,就看見一塊瓷板,刻瓷的瓷板,“采菊東籬下”,很粗糙很簡單的畫面,不是合金工具刻的,應該是造辦處的。后來又去故宮看,故宮里說,展品調整了。從那,張明文就癡迷了刻瓷。



張明文,從童年到老年

多年過去,那些老人們都陸續退休,回了博山。聽到姜庸夫生病,張明文跑到博山雙山十一醫院看望,姜庸夫握著張明文的手:“沒尋思我身體這個好法,倒走到昃老師他們前頭了。”當時,那些老師們、大爺們還都健在,張明文也早就不年輕了。

張明文伉儷

張明文在刻瓷藝術上過關奪隘,成就與日俱增,開始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發起沖擊。1988第二屆評比沒有推薦進京;1993第三屆山東省評第一,但全國沒有評上。不是張明文沒有評上,是刻瓷都沒有評上。被張明文孜孜以求的刻瓷,到了國家級評委會那里不予認可。是刻瓷入不了工藝美術的法眼?還是刻瓷不具起碼的藝術表現力?張明文困惑已久。

一個靈感告訴張明文,你多少年來練就的刀下刻線功夫,何不盡情地呈現于世,這是你的殺手锏呀!期間,中國工藝美院常沙娜先生、張守智教授的不厭啟迪,工藝美術家陳若菊和楊永善教授的親筆書函,“堅持用線造型”的諄諄教誨,至今銘記于心。

張明文恍然頓悟,太對了!單憑點線面已經征服不了評委,征服不了工藝美術學院,陶瓷刻線可是瓷上芭蕾,因為驚險,方有驚艷,為什么早就沒有想到呢?

他再一次遠足敦煌,到莫高窟一個個幽暗的洞穴內與萬千神靈對話?;氐阶筒?,他完成了三件作品,一件廣東造型用線完成了一部《紅樓夢》,另一件用山東的造型完成了一部微雕《論語》。第三件是景德鎮的鹿頭尊造型用線完成了《敦煌歸真》。其中《敦煌歸真》人物刻瓷專為致敬敦煌、致敬世界藝術寶庫而作,他堅信為“敦煌守護神”樹碑立傳沒有錯。常書鴻是敦煌藝術研究所第一任所長,西學東漸報效祖國、默默奉獻,保護了“世界文化遺產”敦煌石窟。張明文則把敦煌土質藝術變成了經過一千三百度煅燒的瓷質藝術,瓷器是中國的象征,陶瓷通過刻刀與敦煌連接,賦予了一種文化精神,民族魂呼之欲出。

張明文刻瓷代表作《敦煌歸真》

張明文刻瓷代表作《紀泰山銘》

張明文刻瓷代表作微雕《論語》

張明文刻瓷《聊齋故事》

參評作品在省里展出時,其他作品陳列在展臺上,唯獨張明文這一件《敦煌歸真》包裝得嚴嚴實實,靜靜地躺在木箱里,不對外展示。省里評委說,這是今回山東評大師的希望。2006年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張明文如愿以償,從此,張明文登堂入室,一步進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時代。

北京的宴會上,張明文終于見到了陳若菊老先生、常沙娜女士,彼此相見恨晚,相談甚歡。常書鴻之女常沙娜是著名藝術設計教育家,精于圖案紋樣設計,作品如人民大會堂穹頂的燈光造型,畫集里那些有生命的花花草草,強烈的線意識。所以對線條特別敏感,對張明文的刻線稱贊有加。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評委們理念也在變,不看人,不看事,就看作品。

張明文與陳若菊、常沙娜在人民大會堂

張明文與常沙娜、朱培初在人民大會堂

張明文十分懷念與李左泉、梁文煥、姜庸夫等老先生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造型是學院派實力,彩繪是老藝人帶中年藝人,張明文經由彩繪進入設計,跳出設計,大面積接觸這兩個行當,很受益,真管用。也覺得光老師們口傳心授是有點過時了,沒有理論提煉,不會寫作,不懂詩詞歌賦,乃至不讀文學作品,都會對藝術形成制約?!栋屠枋ツ冈骸?,買了兩套,“腦袋瓜進去了,藝術才能站住腳。”勞作幾十年,手上滿是趼子,一下子進去以后,好像戳破了一層窗戶紙,豁然開朗。他的長線刻瓷成為真正一絕,很多人不信,憋住氣十指發力,嗤地一刀,就有了神韻,有了靈魂,他的作品被公認為刻瓷界的扛鼎之作。四十多年間,張明文從普通的原料工成長為國家級藝術大師,經歷了鮮為人知的風雨磨礪。張明文常常憶起泰山玉皇頂那句刻石:“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峰,不是山峰的峰,是鋒利的鋒,寶劍鋒自磨礪出的鋒。刀刃不斷鋒利的過程,就是被老師們熏陶、教育的過程。這些老人,把調侃說在當面,詼諧表達,不是扯后腿、插別腿,奉行作品說話、功夫說話。這些前輩不光在藝術上精進,還在于道德為人,吃那么大的屈,受那么多難,昃大爺、梁大爺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經過歷史證明,他們個個都是好人,忠厚長者。啥老師啥學生,不管張三李四,只要堅持,坐得住,穩下來,板凳坐得十年冷,一定能行!張明文說,沒想到我能有這么大毅力,走過來還感覺是在做夢!這都是老先生們在助力,在加持。張明文就想起了幾十年前昃如川所做的書題:

“大文章自詩書得來,真理學從道德做起。”

2010年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委。前排左起何洪道、周國禎、秦錫麟、何天雄、張守智、韓家鼎、陳衡。后排左起付維杰、劉平、楊劍民、張明文、王建中、陳惠生、毛正聰、劉希舜、王莉英。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