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位于黃河下游,地處沿海,是中國經濟、文化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境內陶瓷原料、燃料資源豐富。早在距今約8000多年前的后李文化時期,境內的先民們便已摶土制器,掘地筑窯,焚柴而陶。

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文化時期(約公元前4300-前2400年),今山東境內陶器生產的分布已相當廣泛。先民們發明了陶車,采用慢輪成型,用高嶺土燒制白陶。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漆黑光亮的薄壁陶,表明當時制陶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發展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黑陶文化,以燒造“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蛋殼”陶彪炳史冊。
從商代到西周,山東的制陶工藝顯著進步,燒造出原始青瓷,制陶技術進入一個新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制陶業空前繁榮。不僅大量燒造生活器皿,而且開始制作磚、瓦、下水管道等建筑用陶,還出現了用灰陶制作的量器和隨葬用的彩繪陶、陶俑及動物雕塑等。生產方面,出現了官營和民營兩種組織形式。齊國臨淄附近制陶作坊規模較大,設有主管制陶手工業的官吏--陶正。
秦漢時期,山東制陶業仍以生產日用陶和建筑用磚瓦為主。西漢陶塑藝術發達,各種人物、動物雕塑神態逼真,栩栩如生。陶工們掌握了鉛釉制作技術,燒制出低溫綠色釉陶器。

淄博寨里窯古窯址
南北朝時期,山東制陶工匠們從技術上完成由陶向瓷的歷史性飛躍,淄博寨里窯、嶧縣中陳郝北窯、曲阜宋家村、河套村、何家店一帶窯場均能燒制青釉瓷。北齊時,寨里窯生產的青瓷蓮花尊,胎質堅致,釉色青翠,雕刻精致,技藝超群。《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稱“山東省淄博寨里窯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產地之一。它位于淄博市淄川區城東約十余公里,年代為北齊時期。它發展較早,持續生產的時間頗長,是北方青瓷一個重要的產地”。

泰安中淳于古窯址
隋唐五代,山東各地又有一批新窯場興起,今淄川、嶧縣、臨沂、泰安、德州等地,有燒造青釉瓷的窯場10余處。淄川磁村窯自唐代中期開始,由燒制陶器轉入生產黑釉瓷、青釉瓷及醬色釉、茶葉末釉等產品。其黑釉瓷產量較河南、陜西為多,釉質晶瑩滋潤,色黑如漆。五代,淄川、嶧縣窯始制白釉瓷器,發明綠斑彩裝飾,為宋代制瓷工藝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北宋至金,山東窯場數量增多,新品迭出,生產規模擴大,燒造地點之多、品種之豐、產量之大,均屬空前。主要生產地區有淄川、德州、嶧縣、臨沂等。產品除青釉、黑釉、醬色釉、黃釉、白釉外,還有不少藝術釉品種,裝飾手法分剔花、刻劃花、白地黑花、絞胎、凸白線和釉上彩等。著名窯場,淄川有磁窯務(今磁村)、顏神店(今博山)、坡地、萬山、八陡等十余處;嶧縣有薛城中陳郝南窯、齊村柏山窯、渴口南窯和北窯等。淄川磁窯務窯場規模最大,官府在此設“務”收稅,故該村在宋代稱“磁窯務”村。時至今日,該地宋代瓷片仍俯拾即是。

棗莊中陳郝古窯址
元代,由于連年戰亂,大部分地區的陶瓷業受到嚴重摧殘,不少地區的窯場因兵燹天災而廢棄,許多傳統技藝失傳。世祖以后,雖部分窯場得以恢復,但燒制品種很少,器形厚重,裝飾單調,多系黑釉、褐色釉、白地黑花。至元末,一些著名窯場,如淄川磁村、坡地、萬山,嶧縣中陳郝、柏山等窯,已煙消火冷。
明朝,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以及工奴制度的廢止,山東陶瓷業發展較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益都縣顏神鎮(今博山)出現了“陶者以千數”的盛況,主要窯場有北嶺、大街南首、八陡、西河、窯廣、山頭、李家窯等。天啟年間(1621-1627年),西河窯場有大、小窯百余座,成為省內著名的陶瓷產地。
清代前期和中期,山東陶瓷業繼續發展,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最。產品以黑釉為主,棗莊、博山的黑陶被列為貢品。博山成為山東陶瓷的集中產地和銷售中心,以“瓷城”聞名遐邇。當時,窯場遍布城區四方,終日煙火不斷。部分手工業戶已逐步發展成為作坊生產,窯戶間的分工也已形成,有的專制坯、釉,有的專制匣缽,有的專事燒成,產品各具特色。城內則瓷器張列,窯貨設市,商賈輻輳,產品除銷省內,還遠銷河北、河南、江蘇、東北三省。《山東通志》稱“其利民不下于江右之景德鎮矣”。
19世紀末,帝國主義競相擴大對山東的經濟掠奪,大量傾銷“洋瓷”,山東陶瓷業受到嚴重沖擊,各地窯場日見蕭條,昔日繁盛的瓷城博山亦黯然失色。
進入20世紀以后,在維新勢力的推動下,為擺脫外國資本對山東陶瓷業的威脅和打擊,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山東官府撥庫銀2萬兩,在博山下河興辦工藝傳習所,以改良制瓷工藝技術,改進博山瓷器品質,促進各地窯業復興。該所提倡創新,生產易以新法。經過試驗,恢復了失傳多年的茶葉末釉,在白瓷、彩繪、烤花及陳設品的生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經營管理不善,連年虧損,不久倒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日本乘歐洲列強無力東顧,擴大和加強了對山東的軍事占領和經濟掠奪。日人渡部逸次郎于1916年在博山建立日華窯業工廠,聘用日本專業技術人員,雇用當地陶工制造陶管及耐火磚。1918年12月,日本人大隈信常、中村康之功、林十次郎等約同華人林長民、王克敏出資收買該廠,以中日合辦的方式(實由日人控制)成立日華山東窯業株式會社,生產硬質陶管、耐火磚、普通粘土磚、高低壓電瓷,并經營煤礦采掘與販賣、骸煤制造、電力供給及運輸各業。與此同時,日商還建有三益公司,生產陶管、耐火磚、耐火粘土、石灰及其他陶瓷等。日商陶瓷工廠以其先進的機械設備進行工業生產,一方面使大批家庭手工業作坊破產,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淄博民族陶瓷工業的發展。
在“洋瓷”充斥、各地陶瓷業萎靡不振的情況下,一些政府官員和實業界人士主張改革,采用科學方法生產新式瓷器,以開拓市場,與舶來品抗衡。1919年山東省工業試驗所成立后,兩次赴淄博進行窯業調查,后對改良博山瓷器生產提出報告。從1929年動議,歷經周折,1931年4月山東省農礦廳籌款3.4萬元,在博山柳杭原玻璃公司舊址建立山東省立模范窯業廠(后改稱山東省立窯業試驗廠),采用機械設備和新式倒焰窯試產透明細瓷,成為山東陶瓷工業歷史上的創舉。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山東陶瓷工業受到沉重打擊。是年底,日軍占領淄博地區,不久便壟斷當地焦寶石等陶瓷原料,控制煤礦;日偽當局采取收買、強占等手段,直接開辦窯場。他們以偽幣(聯銀券)100萬元強行收買山東省立窯業試驗廠,并在原址成立名古屋礙子株式會社,后又改名為博山窯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偽統治時期,由于南北交通不暢,景德鎮瓷器貨源斷絕,加之日商對陶瓷工業大量投資,后期產量較戰前有所增加。1944年前后,淄博生產陶瓷的窯戶增至600家,窯爐260座,陶瓷工人有3200多人,主要生產黑、白釉碗及套五盆、壇、盆、缸等。
日本投降后不久,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大批窯廠、作坊倒閉,工人流散四方。到1947年底,除淄博有零星生產外,其他地區已全部停產。
1948年山東大部地區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陶瓷業走出絕境,煥發新的青春。人民政府接管國民黨山東省工礦管理委員會經營的山東省模范窯業廠,在淄博建立起山東第一個國營陶瓷企業,恢復了細瓷及部分電瓷和耐火材料的生產;采取發放貸款、燃料、救濟糧及包銷產品、減稅等措施,組織各地倒閉的工廠、作坊恢復生產。1948年,北海銀行發放貸款1.45億元(北海幣)、煤444噸,扶持淄博地區404戶窯廠、作坊恢復了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山東陶瓷業由分散走向集中,逐步納入社會主義經濟軌道。經過四十余年的經營建設,山東陶瓷工業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不斷革新工藝,研制開發出一大批具有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材質、新產品,發展成為門類齊全、結構完整、技術先進的工業體系。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家一方面扶持私營窯廠恢復發展生產,一方面發展國營經濟。從1949年開始,淄博專署和各縣機關團體分別在博山、淄川組織機關陶瓷生產,至1951年上半年,先后建立了淄川縣益民窯廠、博山建華、市府、建博等10處公營窯廠。1952年根據政務院有關決定精神,陸續將這些窯廠改組為地方國營淄川窯廠和博山窯業總廠,淄博國營陶瓷企業的經濟比重由1949年的2.2%上升至19.6%。是年,陶瓷行業實行民主改革,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整頓和恢復了陶瓷行業的生產秩序。繼煙臺新生合記瓷廠(今煙臺瓷廠)1950年實行公私合營后,博山鼎豐窯廠也實行了公私合營。年末,全省日用陶瓷產量由1949年的1849.2萬件增長到4564.9萬件,超過了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工業陶瓷達到8100多噸。其中淄博市產量分別占全省的92.39%和100%。新增主要產品品種20余個,并試制出日用細瓷,1955年建成山東第一個日用細瓷專廠--淄博瓷廠。
自1953年始,山東陶瓷行業逐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5年上半年,全省成立29個陶瓷生產合作社(組),從業人員1180人。至1956年初,淄博市陶瓷個體手工業者全部加入合作社。在全面實現合作化的基礎上,進行了并社改組。1957年底,全省陶瓷業建立12個生產合作社,有社員3850人。在個體手工業者實行合作化的同時,私營窯廠在聯營的基礎上,逐步實行公私合營。至1956年1月,全省106個私營窯廠全部實現公私合營。下半年進行企業改組,聯營并廠,有的直接并入地方國營,有的改組成大型公私合營企業。1957年10月,由省手工業管理局投資,在臨沂三個陶瓷合作社的基礎上組建臨沂泉莊陶瓷廠(今臨沂瓷廠)。至此,山東省陶瓷業由分散的、作坊式的生產走向新的經營發展道路。1957年,全省日用陶瓷年產15576萬件,比1952年增長2.4倍。其中,淄博12065萬件,占77.46%;煙臺473萬件,占3.04%;濟寧560萬件,占3.6%;臨沂2100萬件,占13.48%。工業陶瓷年產26000噸,增長215.64%。全省除生產一般日用陶瓷、低壓電瓷和陶管外,已能生產各種細瓷、高壓電瓷、耐酸陶瓷、衛生陶瓷等250余種產品。產品遠銷江、浙、皖、豫、晉、陜及東北三省和京、津地區,日用細瓷和美術陶瓷打入國際市場,出口歐洲、亞洲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從1958年開始,山東陶瓷工業轉入以技術改造為中心的陶瓷基地建設。是年,國家投資興建了一批專業廠和科研教育機構。到1960年,相繼建立起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淄博電瓷廠、淄博衛生瓷廠、博山陶瓷廠細陶車間、淄博美術陶瓷廠和淄博陶瓷工業學校。同時,加強原料礦的建設,掀起了大搞技術改造和產品質量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的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一批以木代鐵、鐵木結合的原料加工設備和單刀、雙刀成型機械及運輸設備相繼出現,博山陶瓷廠試制成功國內第一臺鏈式干燥機。這些設備有的盡管使用時間不長,但對當時的生產起了很大的作用,為后來的工藝改革開了先河,奠定了基礎。但1958年前后,由于“大躍進”“左”的錯誤影響,尤其是全民大辦鋼鐵,陶瓷生產被迫“停車讓路”,部分企業改產耐火材料,甚至直接用大窯煉鐵,造成產量和經濟效益嚴重下降。
1961年,山東陶瓷工業轉入調整時期。調整期間,壓縮了部分企業基本建設規模,停建一批在建項目,改變了部分企業的所有制性質。淄博市精減1149名“大躍進”時期從農村招收的工人,撤并了部分企事業單位。其中淄博衛生瓷廠、博山陶瓷廠細陶車間、淄博電瓷廠先后撤銷,并入淄博瓷廠;停辦陶瓷中專學校。棗莊市撤銷國營齊村陶瓷廠,分建為“三社一廠”(即制缸、制盆、制碗合作社和白瓷合作工廠)。同時,全省開展了以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為中心的增產節約運動,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自力更生的精神,重新開始進行企業技術改造,取得豐碩成果。到1965年,國營陶瓷企業的原料處理工序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成型工序試制成功雙刀自動成型機;缸類產品生產實現了機械成型。淄川陶瓷廠研制成功的大缸刀板成型機,榮獲國家創造發明三等獎。博山陶瓷廠用三年多的時間,研究成功國內第一條煤燒日用陶瓷隧道窯,實現了產品燒成連續化。這一技術成果得到輕工部的肯定并在全國推廣。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研制成功了高熱穩定性匣缽和一批日用陶瓷、工業陶瓷、陶瓷顏料新品種。此外,還新建陶瓷專用設備制造廠,加強了山東陶瓷工業的機械設備配套生產能力。至此,山東陶瓷工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初步建成基礎工業配套、品種比較齊全、有自己特點的陶瓷生產基地。1965年,全省日用陶瓷總產量達到17669萬件,其中出口陶瓷1298萬件,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管理工作混亂,生產嚴重滑坡。至1969年,全省陶瓷企業嚴重虧損,虧損面達64%。1970年,淄博市建立陶瓷工業公司,對全市陶瓷工業實施統一領導;新建洪山陶瓷廠,發展了60多處鄉鎮陶瓷企業。棗莊市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間,由國家投資近400萬元,新建市陶瓷一廠、陶瓷二廠、陶瓷研究所,組建了市陶瓷四廠。臨沂、煙臺、濰坊、德州等地新建日用陶瓷、工業陶瓷廠8家,新增日用陶瓷生產能力2100萬件,新增電瓷生產能力1500噸。山東陶瓷工業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究和推廣應用,研制成功并推廣滾壓成型、快速干燥、機械注漿、自動施釉、重油燒成及梭式窯、輥道烤花窯等熱工設備,部分工序實現了自動控制連續化生產;研制成功滑石瓷、色瓷、硬質陶、無光釉炻器和各種技術陶瓷,如壓電陶瓷、高頻瓷、“九五”瓷、剛玉瓷等。此外,還研制成功30余種顏色釉、窯變花釉及無苯金水,發展了調墨印刷顏料、耐酸絲網顏料、刻瓷、彩陶繪畫等新型裝飾材料和裝飾技法。山東陶瓷工業生產水平又有進一步提高。到1976年,全省日用陶瓷總產量達到23076萬件,其中出口瓷5234萬件,工業陶瓷83523噸,分別比1965年增長30.6%、298.2%、99.44%。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中央又提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山東陶瓷工業抓住機遇大力改革經濟體制,把企業廣泛推向市場,從而使全行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生產方面,通過擴大基本建設,挖潛、革新、改造及引進外資,發展了一批新企業,擴建了部分老企業,加強了科研工作和基礎配套工業,提高了行業的整體實力。從70年代后期開始,淄博、臨沂、煙臺、棗莊、惠民、泰安等市地,相繼發展起12個陶瓷廠,27個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建立了臨沂地區陶瓷研究所、省日用陶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和陶瓷工程設計研究院,從而推動陶瓷工業生產向新的深度和廣度邁進。1979年,輕工部提出《關于加強輕工業專業化協作的初步意見》,要求各地“因行業制宜,因地制宜,建立各種不同類型的專業公司(總廠)或聯合公司”,“直接負責歸口管理全行業企業的人財物、產供銷”。山東陶瓷工業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相繼成立山東陶瓷聯合總公司、棗莊市陶瓷公司、文登陶瓷工業(集團)公司等17個生產、經營、科研聯合體,對陶瓷行業的專業化生產和協作配套、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質量等,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博山陶瓷廠、淄博瓷廠、張店陶瓷廠、臨沂瓷廠、諸城陶瓷廠、文登陶瓷工業(集團)公司、淄博工業陶瓷廠、魯南瓷廠、煙臺瓷廠、淄博福山陶瓷廠、淄博陶瓷機械廠等骨干企業,分別組織實施了高檔精炻器、強化瓷、象牙黃瓷、魯玉瓷、高級裝飾釉面磚、高級耐火材料及新型窯具、陶瓷機械等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總投資2.3億元。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將進一步提高山東陶瓷工業的生產能力、技術裝備制造能力、內部配套能力。到1993年,全省陶瓷工業有縣及縣以上企業40個,鄉鎮企業百余個,職工46000余人;縣屬企業固定資產原值由1978年的12480萬元增至57175萬元,提高358.13%;日用陶瓷總產量達到58950萬件,比1978年提高128.3%,列全國第三位;出口陶瓷22135萬件,列全國第二位。
在產品質量方面,堅持以質取勝的方針,創出一批優質名牌產品,在國內外贏得了良好聲譽。自1978年全國恢復優質產品評比至1993年,山東共有50種產品獲63項國優、部優、省優產品稱號,其中獲國家銀質獎5項,省、部優獎60項。在國際博覽會和國際性產品評比中共獲得26枚金牌、16枚銀牌、17枚銅牌和8項大獎。
1982年在西德慕尼黑第34屆手工藝品國際博覽會上,山東刻瓷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枚國際陶瓷金牌。
山東陶瓷工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專業人才。他們活躍在陶瓷工業的各個領域,為山東陶瓷工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78年至1993年,山東陶瓷工業共完成重大科研項目157項,其中6項獲國家發明獎,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7項獲省、部科技進步(成果)獎。高石英質瓷、滑石瓷分別在1987年南斯拉夫薩格勒布第15屆國際博覽會、比利時第36屆布魯塞爾尤里卡世界博覽會上獲發明金牌,標志著山東陶瓷工藝技術水平在國內外已居領先地位。這一時期山東陶瓷工業研制成功一批新的技術裝備,如盤類產品自動成型機、節能球磨機、自動控制燒成隧道窯、自動介線機等,主要技術性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可替代進口產品;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出一批新材質日用細瓷、建筑陶瓷等產品,如高長石質瓷、高石英質瓷、鈉長石質瓷、骨灰瓷、系列顏色釉精炻器等,以材質新穎、裝飾優美飲譽國內外,填補了省內、國內空白;研制成功一批新材料,加強了基礎配套工業。堇青石輕質骨料耐火材料、高抗蝕絲網顏料、高溫窯具材料、稀土元素金水等,對提高陶瓷產品的質量、降低成本,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山東陶瓷工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80年代后期,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入,山東陶瓷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1985年全省出口交貨量5360萬件,交貨值2788萬元,創匯1060萬美元,主要出口陶瓷企業11家。至1993年,全省出口陶瓷11777萬件(不含鄉鎮企業),出口交貨值15705萬元,出口創匯3690萬美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119.72%、463.3%、248.11%。出口企業發展到27家。在全國20多個生產出口陶瓷的省份中,出口交貨值列全國第三位,創匯居第五位。產品覆蓋面擴展到美洲、大洋洲、歐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品不僅有高、中檔日用陶瓷、美術陳設瓷,而且有釉面磚、陶管、耐火材料等。山東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風格躋身國際市場,聲譽顯著。
山東陶瓷行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尤其是經過新中國成立后四十余年的發展,現已擁有日用陶瓷、美術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電瓷、特種陶瓷及高級耐火材料等綜合生產能力,形成門類齊全、生產協調配套、技術比較先進的現代工業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
從遠古文明走來的山東陶瓷工業,既有輝煌的歷史,又為當代譜寫了光彩奪目的新篇章。山東,作為中國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憑借其沿海的地理優勢、富饒的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通過不斷的開拓創新,必將為久負盛名的世界“瓷器之國”筑起新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