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濟南那些無意中發現的重要考古遺址






[日期:2014-07-23] 來源:生活日報  作者:佚名雍堅 郭學軍 [字體: ]

      東運河遺址入選十大考古發現,臨沂紀王崮發現春秋諸侯墓,章丘發現元代磚雕壁畫墓墓群……從1990年至今,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已評選了22屆,我省共有16項考古發掘入選,其中7項出自濟南。在驚詫于那些琳瑯滿目、價值巨大的出土文物時,很多人或許還不知道,它們的最初發現往往很“意外”。采石、取土、挖樹坑、砍樹枝等看似與考古風馬牛不相及的事,都可能是某個重大發現的導火索……而這,或許正是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吧。

意外發現城子崖遺址的吳金鼎

      1928年章丘城子崖 在這塊臺地上最早挖出了“龍山文化”,想不到吧,這里當年是極不起眼的“鵝鴨城”。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中,章丘市城子崖龍山與岳石文化遺址位居其一。此次考古明確發現了“三城疊壓”現象,即發現城子崖遺址是由龍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疊而成。該發現為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明晰的考古學證據。
    談及城子崖的最初發現,時間應回溯到1928年。當年春天,27歲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人類學專業學生吳金鼎對濟南東邊的漢代東平陵古城產生了興趣。同年4月4日,在第二次趕赴東平陵的途中,他注意到在龍山鎮至平陵城的路旁,有一個高出平地三五米的臺地。當地人說,這個臺地就是城子崖,俗稱“鵝鴨城”。傳說是古代養鵝鴨之城。吳金鼎好奇地趕過去查看,并在附近撿到陶片、貝殼和兩枚粗糙的骨錐,這使他敏感地意識到,城子崖極可能是一處古文化遺址。
    此后,吳金鼎對城子崖念念不忘。1929年7月至10月,他又先后四次前往考察,又發現石斧、油光黑陶片等大量遺存。吳金鼎的發現引起其老師、考古學家李濟的重視。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先后兩次對城子崖進行考古發掘,吳金鼎與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一起參加了發掘,其成果在1934年編為中國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集——《城子崖》。

城子崖遺址出土的典型陶器

    由于當時龍山鎮尚屬于歷城縣,該書副題為“山東歷城縣龍山鎮之黑陶文化遺址”。城子崖出土的大批蛋殼黑陶被譽為稀世珍品,其代表的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于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它證明中國遠古文化源于本土,使“中國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大辛莊出土的帶字甲骨文

       1935年東郊大辛莊 大辛莊農民在挖土時偶然挖出一堆青銅器,抗戰爆發后研究一度中斷。
    歷年來,考古工作者多次組織對大辛莊遺址的考古發掘,其收獲可謂驚喜連連。1984年,在此發現商代房址和墓群,首次出土成套的青銅禮器;2003年,在此發現了商代甲骨文,為殷墟以外首次發現商代卜辭;2010年,在此發現大型商代建筑基址和貴族墓地,出土青銅器等大量文物,讓人有理由相信大辛莊應當就是商王朝經略東方的統治中心。這次發掘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最先對外介紹大辛莊遺址的是個英國人,他叫林仰山,生在山東,對商代文化如癡如醉。1935年,濟南東郊大辛莊村民在村東蝎子溝挖土時,意外挖出一批滿身綠銹的青銅器。起初,這件事兒并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直到一年后,在齊魯大學任教的林仰山聽說這件事后,坐不住了。
    林仰山當時在齊魯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受加拿大籍同事、甲骨文收藏研究大師名義士的影響,林仰山對中國商代文化如癡如醉。1936年冬天,他親自趕到大辛莊東面的蝎子溝進行調查,正巧看到溝邊挖開的墓坑。在清理完墓中的殘留器物后,林仰山還幸運地買到一件殘碎銅觚的上口,這令他如獲至寶。而5年后,他又戲劇性地從朋友那里得到了銅觚的下部。
    對于大辛莊遺址的考古發現,林仰山曾發表過兩次專門報告,并大膽地提出大辛莊遺址與安陽小屯殷墟商代文化處在同一個階段。林仰山的論述雖被國內學者及時翻譯成了中文,但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學者們誰也無暇顧及此事。直到1955年,考古工作者才重新展開對大辛莊遺址的探查。
    已故山大考古學教授蔡鳳書生前曾講過一個故事:1960年,剛參加工作的他曾和同事劉敦愿步行來大辛莊調查。蔡鳳書一眼看見,蝎子溝溝壁上掛著的一個完整灰褐色陶盆,兩人興奮不已地將其取回。這件現存山大博物館的陶盆是該校在大辛莊采集到的首件完整商代器物。

      1973年長清仙人臺 村民砍樹碰到“銅香爐”;山大考古系教學實習,一場穿越時空的“接力”掘出六座周代貴族墓。
   在長清區五峰山鎮北黃崖村南邊,有一座建于1958年的釣魚臺水庫,水庫邊的崖頭被村民們俗稱為“仙人臺”。1973年(或1974年)夏天,村民張建新游過水庫到仙人臺砍樹枝時,一鐮刀砍下去,猛聽到“當”的一聲金屬撞擊聲,定睛一看,只見崖壁土中露出一只三條腿的“銅香爐”,扒拉出“銅香爐”后發現里面還有東西,于是他回家拿來鐵锨,在崖壁上先后挖出八九件“銅香爐”和“銅盆”,此外還有一些陶器。
    只上過小學的張建新沒有意識到,他不經意中挖出的是春秋時期一貴族墓中的隨葬品,“銅香爐”和“銅盆”實際上是銅鼎和銅簋。雖然如此,但他隱約覺得這些老家什應該上交國家。于是就選了幾件交到了縣文化館和市博物館,并因此獲得了獎狀和作為獎品的圖書。
    斗轉星移,1994年底山大考古系在選擇教學實習場地時,欒豐實、方輝等幾位老師在長清博物館見到了張建新上交的4件青銅簋。循著這條線索,他們找到了仙人臺,并決定將這里作為下學期教學實習的發掘地。
    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1995年3月-5月,在為期兩個多月的發掘中,考古隊在面積不大的仙人臺上接連發掘出6座古墓,其中一座為張建新發現銅器的殘墓,其余5座均保存完整。所出土文物共計340多件(套),其中銅器220多件。
    從銘文推斷,這應是一組周代東方小國邿(shī)國的貴族墓,出土青銅器百余件的6號墓當為邿國國君之墓。次年,仙人臺邿國貴族墓地被無可爭議地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西河遺址出土的陶罐

       1991年章丘西河遺址 王建國晨練散步時,在窯廠撿回十幾片紅色陶片,國內第一個“西河文化”遺址由此誕生。
    在1991年之前,恐怕沒有幾個外地人會知道廣饒縣博物館有個王建國。而1991年3月底的一天,一件看似尋常的小事卻改變了這一切。
    那年春天,龍山文化命名地城子崖遺址又進行了一次考古發掘。章丘市龍山鎮政府壓縮辦公用房,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了較為寬敞的場地。鑒于此,省文化廳從外單位借調了幾位專業人員,集中在龍山鎮政府整理1988年在章丘寧家埠和女郎山遺址考古發掘的資料,王建國就是被借調人員之一。3月底的一天,習慣起早散步的他從附近龍山三村的窯廠撿回十幾片紅色陶片,帶給省考古所所長張學海等專家看。張學海等人雖然對山東史前至商周時期的陶器譜系比較了解,卻對這些紅陶片一時感到不曾相識。
    接下來,在文物專家建議下,龍山鎮政府出面協調讓龍山三村窯廠暫停向發現紅陶的西、北兩面取土。1991年7月,對紅陶片遺址的搶救性發掘正式開始。各種造型古樸的紅褐色、青灰色陶器破土而出,一個距今約7700——8400年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出現在考古專家的視野中,這是當時山東地區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根據考古學命名慣例,此遺址地屬龍山三村,應該叫龍山三村遺址,但附近又有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為了避免引起學術混亂,于是商議采用小地名作為遺址的名字??脊湃藛T向村民一打聽,窯廠附近還真有個小地名叫“鱉蓋子”??商葘⑦z址命名為“鱉蓋子遺址”,又大傷風雅。最后,得知從西至北環繞遺址的小河名“西河”,于是將此遺址定名為“西河遺址”。
    1997年,省考古所在西河遺址又進行第二次發掘,使房址發現量達到30余處,并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9000——7700年。該遺址發掘入選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1年,西河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清雙乳山出土的玉覆面


       1995年長清濟王北陵 雙乳山村民采石時,發現類似人工開鑿的石壁,考古發現,這里原來藏著一座完整的濟北王陵。
    在長清西南約15公里的歸德鎮雙乳山村,原有兩座形似乳房的小山頭,故名雙乳山,該村也由此得名。歷年來,由于村民不斷取土取石,此山已面目全非?!?/span>
    1995年5月的一天,歸德鎮雙乳山村民在開山采石時,赫然發現,石層竟然有類似人工開鑿的石壁。縣文化局得知這一情況后,隨即派人前去查看,從已經暴露出的部分墓道看,這里像是兩座東西并列且十分隱蔽的古墓,原來位于其上的“雙乳”應為大墓上面的封土。為了進一步確認,長清文物局特邀山東大學考古系任相宏教授前去探查。任教授仔細考察完現場后,判定這是大型古墓無疑。
    1995年10月,經國家文物總局批準,省文物局、山東大學考古系與長清縣文管所聯合組建考古隊,對雙乳山漢墓1號墓實施搶救性發掘??脊湃藛T歷時10個月,終將這個墓室墓道總面積1447.5平方米的大墓清理完畢,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銅器千余件。綜合史料推知,墓主為西漢濟北國最后一位王劉寬。
    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入選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據介紹,截至當年,全國已發掘漢代王陵40余座,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特色獨具,其鑿石量在鑿山為陵一類的王陵中是最大的,規模也是最為宏大的。


洛莊漢墓出土的鎏金馬飾

       1999年章丘洛莊漢墓 修路取土引發的新發現,考古發現這里是呂后侄子的墓。
   1999年7月至2001年1月,伴隨著對章丘市洛莊漢墓陪葬坑、祭祀坑的搶救性發掘,先后出土文物2000余件,證實該墓是西漢初年的王侯墓,墓主人應是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妻子呂后的侄子、呂國首位諸侯王呂臺。該墓的發現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引起海內外關注。
    當世人為洛莊漢墓所出土的精妙絕倫的編鐘、造型奇美的鎏金龍馬造型當盧而興奮不已時,也有細心的人注意到了相關報道中的微妙之處。那就是,引發此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的導火索事件在相關表述中語焉不詳,甚至有些遮遮掩掩。
    2003年9月16日,一場名為“移交洛莊漢墓盜竊案涉案文物儀式”的活動在省博物館隆重舉行。直到這一天,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故事是這樣的:1999年6月,在修路取土時,章丘市棗園鎮洛莊村西的土丘(洛莊漢墓)發現大量青銅器。受利益驅使,出土現場遭到人為哄搶,隨后還發生了更為惡劣的盜墓事件。事發后公安部門在當地追回部分被哄搶文物,但被盜掘的文物是什么、有多少?沒人說得清。
    一晃4年過去了,2003年2月,濟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隊五大隊民警在辦案中,獲悉有人欲出售洛莊漢墓文物。于是順藤摸瓜,將7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追回全部11件被盜青銅器,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件。據犯罪嫌疑人交代,這批珍貴文物最初是棗園鎮村民鄭維亭、門振生合伙盜掘洛莊漢墓一陪葬坑所得,得手后鄭將其中6件青銅器以總價3萬元出售,然后它們在三年內被四次倒賣。

      2003年章丘危山漢墓 挖坑植樹,村民一镢頭下去驚醒了漢代兵馬俑儀仗隊。
   在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位居其一。
   此次考古發掘共發現漢代陪葬坑三座(其中4號坑遭破壞),墓葬30余座,陶窯3座,出土了大批彩繪陶車、馬、儀仗俑群等文物。在一號陪葬坑中,車馬俑擺放反映了王侯貴族出行的盛大場面。共出土陶俑173個、馬56匹、4輛陶馬車、90余面盾牌。危山車馬俑坑中,出土陶車5輛,有雙轅車和單轅車兩類,車的構件除車軸及傘蓋的杠外,均為陶土燒制而成,一輛車的構件多的達100余個。
   這場聞名全國的考古發掘,也是源自一場意外。2002年11月23日上午9時許,章丘市圣井鎮寨子村村民趙慶芳、張其元等在危山風景區北坡植樹刨坑時,一镢頭掄下去,只聽“喀嚓”一聲刨到了一件硬物。開始還以為是石頭,但隨即驚訝地看見那硬物竟然是一個陶制的馬頭。他們懷著好奇心再往下刨,又一個馬頭露出地面。稍懂一點文物常識的他們,趕緊跑下山去向村委會高主任報告:“快去看看,挖出寶貝來了!”高主任看過現場后,立刻向鎮政府匯報……經過層層上報,當年11月29日由山東省、濟南市和章丘市三級考古人員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進駐現場對危山兵馬俑陪葬坑進行了正式發掘。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