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的發源地即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東夷部族長期生活在山東泰山四周一帶。東夷是尚鳥的氏族,以鳥為圖騰,并以黑色為貴。龍山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陶器中的代表器皿陶鬶,狀如鳥形,就是東夷部族鳥崇拜的實物明證。

龍山文化“黑陶鬶”
陶鬹是先民用來盛水煮水的器具,三個肥大的空心袋足,盛水可增加容量,并放置穩定不倒。這件黑陶鬶通高25厘米,通體磨光,漆黑發亮,器型似鳥形狀,輕巧規整,故也稱為蛋殼黑陶。黑陶鬶的沖天流系鳥喙的寫意,鳥喙兩邊各飾一鼓釘,似鳥的雙眼,繩紋把手是鳥尾的轉化,附加一周的堆紋屬鳥翅的模擬,下承三袋足形象為三足鳥。

黑陶鬶在流與袋足中間的腹部,由陶工貼上一長方形陶餅,并刻劃一個大叉,這一標識大約是數千年前先民留下的商標雛形吧。
龍山文化是黃河下游泰沂山系周圍發展起來,有著自己的起源、發展脈絡的古代文化。1959年考古人員從津浦鐵路復線工程施工工地(泰山腳下的大汶口鎮),搶救性地發掘了墓葬133座,經考古斷定,此系新石器時代氏族公共墓地。從出土黑陶器中的高柄鏤空杯、鼎、豆、鬶等代表性器物來看,它與龍山文化的傳承關系是一脈相承的。根據科學測定數據表明:大汶口文化約始于公元前4200年,在公元前2600年前后過渡為龍山文化,前后延續了1600年左右,山東龍山文化即由大汶口文化直接演化而來。
在整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始終是一項重要的手工業。在技術上,它先后經歷貼型、泥條盤筑及慢輪加工工藝,至龍山時代出現了快輪工藝,陶窯的工藝結構也得到改進,窯溫可控到1000℃,并掌握了密封窯頂,采用煙熏進行滲碳法,從而使燒成的陶器呈漆黑色,這是窯爐工藝的一次革新,這項新工藝一直沿襲至中國制瓷業。龍山的陶工在快輪制坯中又做出弦紋、繩紋,鏤雕或刻畫出各種幾何紋飾,表達了先民強烈的審美意識。
這件龍山黑陶鬶挺拔秀美,色黑似漆,熠熠發光,表面進行過拋光、打磨,胎體薄如蛋殼,質感細膩潤澤,不愧為原始文化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