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蛋殼陶——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巔峰之作






[日期:2014-07-24] 來源:山東文化網  作者:佚名 [字體: ]

      “蛋殼陶”是指那些器壁薄如蛋殼的陶器,一般專指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薄壁黑陶杯,有時也泛指陶罐等其他薄壁陶器。蛋殼黑陶杯以口大為特征,由杯體、杯柄、底座等部分組成,器形端正圓潤。讓人稱奇的是該類陶杯器壁的平均厚度僅有0.3至0.5毫米,其口沿部分最薄,為0.2毫米,杯柄是器物的承重部分,稍厚,但也不過1至2毫米。蛋殼陶杯一般高15厘米左右,重50至70克,最輕者在40克以下,是中國古代最輕、最薄的器物。


龍山文化 蛋殼黑陶杯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
      蛋殼陶主要發現于山東境內,為龍山文化時期遺物,距今約4600年,是山東史前時代最具特點的器物之一,它代表了當時中國制陶技術的最高水平。1930年在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發現蛋殼陶殘片,1936年在山東日照兩城遺址又發現了相對完整的蛋殼陶杯,1960年在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了5件蛋殼陶杯,其中2件陶杯是首次發現的可以完整復原的蛋殼陶器,在蛋殼陶研究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姚官莊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由山東博物館收藏,其中的一件黑陶杯,杯膽套在杯柄內,高17.5厘米、口徑11.2厘米,器壁厚約0.5毫米。以其輕薄的器壁,素潔的色澤,雅致的造型,于2011年度被評為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蛋殼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被譽為中國4000年前最精致的作品。在驚嘆之余,人們不禁要問,40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造出如此之薄的陶器呢?
      自蛋殼陶被發現以來,文物專家們對它的探索和研究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蛋殼陶器形比較規整,大體一看很多器形幾乎一樣,所以有些人認為蛋殼陶是模制的,是批量生產的。但通過觀察比較膠州三里河遺址出土的31件蛋殼陶杯后,人們驚奇地發現沒有兩件完全一樣的陶杯。如此看來,蛋殼陶應是一件一件手工制作的,不是批量生產。
      現代人對蛋殼陶的制作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試圖通過復原古代制作蛋殼陶的工序,復制出器壁同樣薄的黑陶杯來。直到1984年,山東博物館鐘華南教授通過多年的模擬實驗,才第一次成功復制了蛋殼黑陶杯。通過大量的模擬實驗,人們也大體復原出了龍山文化蛋殼陶的制作工序和流程。
      首先是陶土的選擇和加工。蛋殼陶的陶土原料來自古河床、溝渠和原野,經過水力和風力的作用,其含有豐富的粘土礦物質,需要經過多次淘洗、去雜、沉淀等工序,才能取得十分精細、幾乎沒有雜質的陶土。接著需要對陶土進行多道工序的處理,即搗煉、放置、陳腐、再搗煉的過程。搗煉是為了讓陶土中各種成分更均勻地分布,放置是為了讓陶土中水分均勻分布,而陳腐則是使有機物腐爛,讓陶土的成型性更好。
      第二步是陶杯坯胎的制作,即以快輪工具將陶土拉坯成型。由于蛋殼陶器壁較薄,一般分段制作,然后粘接成器。拉坯是一道復雜而精細的工序,能讓如此輕薄的胎體直立起來,需要較高的操作技術和經驗。胎體陰干后,還需要對胎體繼續刮磨和鏤刻紋飾。
      胎體制作完畢后,下一步是進入窯爐燒制。與傳統的陶器不同,蛋殼陶進入窯爐之前需要對窯爐進行預熱,否則很薄的胎體會因冷熱不均而破碎。待陶器在窯爐中燒至合適的溫度后,需要進行“滲碳”的工序。即在窯內制造煙霧,封閉窯爐所有通氣孔,使窯爐內缺氧,這樣煙霧中的碳顆粒就會逐漸滲入陶胎中,形成黑陶。
      為了能讓黑陶發亮,其后還有一道“磨光”的工序,有人認為是在陶器燒成出窯后,對陶器表面進行拋光處理;也有人認為是在陶器燒成前對坯胎進行打磨處理。
      由此可見,蛋殼陶不但成品率比較低,而且生產周期較長,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和物力。
      上面描述的工作流程只是現代人的想象和實驗,并不能完全呈現古代人的制作場景。按現代人設計的流程來制作蛋殼陶,尚有諸多無法解釋的謎團。山東省博物館鐘華南教授對自己復制的蛋殼陶自稱為只是“接近”,而不敢妄稱“破解”了蛋殼陶的制作工序。半個多世紀以來,專家們在一次次的實驗和檢測中,除了成功的喜悅和失敗后的迷惑外,還發現了一個個制陶史上的奇跡。
      奇跡之一,經現代儀器檢測,龍山文化黑陶中含有相當數量的碳纖維。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發明燈泡之初,使用的燈絲即為碳纖維制作而成的,而中國早在4000年前就對碳纖維進行了利用。更令人震驚的是,龍山文化時期的碳纖維形成方式竟然與現代碳纖維有著相似的地方。
      奇跡之二,制作蛋殼陶的工具為陶輪,由于陶杯胎體很薄,因此不但需要陶輪轉速快、而且要平穩,技術和操作手法要求均十分精細。由此看來,龍山文化時期制作蛋殼陶的陶輪工具應是世界上最早、最精密的手工機械。
      奇跡之三,經現代技術證明,要拉出厚度在0.2至0.5毫米之間的陶胎,幾乎不可能,但遠在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人卻超越了這個極限。據檢測,明清時期官窯生產的最精致的薄胎瓷器,最薄的器壁也得1至2毫米厚;龍山文化的薄胎陶器出土數量較多,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傳統,并非偶然為之。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龍山文化蛋殼陶是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巔峰之作,代表陶器技術的最高水平。
      奇跡之四,有人做過將水盛在蛋殼陶杯中的實驗,發現器壁無滲水、漏水的現象。又經過多次儀器的檢測,發現蛋殼陶的吸水率極低,幾乎已經達到了瓷器的吸水率。中國原始瓷器在商周時期才開始出現,而真正的瓷器則在東漢以后出現,前后相差2000多年。龍山文化制作出吸水率如此低的薄壁黑陶器,在當時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
      蛋殼陶的制作不僅費時耗力,而且技術精度要求高。從蛋殼黑陶杯的出土狀況可以看出,蛋殼陶并不是平凡人家的用品。蛋殼黑陶杯大部分出自墓葬,在遺址中較少發現。墓葬中,也并非隨便就有蛋殼陶出土,只有那些規模大、隨葬品多的貴族墓葬才有。而且蛋殼陶往往單獨放置在墓坑中的一個地方,不與其他器物摻和在一起。此外,并非每個龍山文化遺址都有蛋殼陶出土,只有大型的中心聚落遺址才會看到蛋殼陶的蹤跡。
      考古發掘中的幾組數據或許可以說明蛋殼黑陶杯只是少數人擁有的奢侈品。膠州三里河遺址發掘龍山文化墓葬99座,其中有26座隨葬,共發現31件蛋殼陶杯;諸城呈子遺址發掘龍山文化墓葬87座,其中有10座隨葬,共發現11件蛋殼陶杯;諸城呈子遺址中的23號墓葬是該龍山文化遺址中最大的一座墓葬,隨葬物品十分豐富,不但隨葬了2件蛋殼陶,還出土13塊豬下頜骨。研究者認為,豬下頜骨是4000年前財富的象征物,因為豬本身就是原始社會最主要的財富和財產,在一座墓葬中隨葬如此多的豬下頜骨,足以證明墓主人生前是多么富有。盡管如此,該座大墓也只是隨葬了2件蛋殼黑陶杯,而一般墓葬也僅是隨葬1件蛋殼黑陶杯。這說明蛋殼黑陶杯并不像其他象征財富的器類那樣可以濫用。那么,蛋殼黑陶杯到底具有什么樣的社會功能呢?
      從外形來看,蛋殼黑陶杯口大足小,給人以頭重腳輕的感覺;而且器壁超薄,應該不是日常的實用器皿,而是一種禮器。什么是禮器?《說文解字》對原始“禮”字的解釋是“事神致福”,即舉行某種祭祀的儀式,以求福祉。在此基礎上,后代衍生出各種禮儀、禮制。所謂禮器則是貴族在舉行重大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是人們精神和觀念上的替代物,因此禮器也具有了“事神致福”的功能。蛋殼陶黑陶杯就是這種放在祭祀神靈祭案上的禮器,不實用也不常用,但具有高貴的氣質和神圣的內涵,是人、神之間的溝通者。因此工匠們在蛋殼黑陶杯的制作上不惜財力而精益求精。
      或許是由于蛋殼黑陶杯制作工藝過于復雜,亦或是因為青銅工藝的出現,龍山文化的末期,蛋殼陶已趨衰落,并逐漸消失。雖然蛋殼陶的形體和技藝是消失了,但文化傳承不斷,直至今天,在欣賞和贊嘆之余,我們仍然會有一股莫名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