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林湖越窯遺址
一、越窯
創燒于東漢,其后發展極快。主要生產青瓷,所產瓷器胎體細密堅硬,上釉用浸釉法,施釉常不到底(半施釉)。
三國時窯場主要集中于上虞曹娥江兩岸,窯場數量比漢時增加數倍。胎骨堅致細膩、淡灰色、少數呈現黃色的胎較粗松。釉以淡青為主,出土的青瓷虎子、青瓷羊、蛙形水盂、熊形燈是當時的杰作。南京光華門外趙士崗“赤烏卜四年” (251年)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器身刻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字;江蘇金壇縣出土的一只青瓷扁壺,器身兩側分別刻有“紫是會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紫是魚浦(在上虞白馬湖)土地"等銘文。
兩晉越窯早期青瓷胎質細密堅硬,呈灰白色,吸水率低;后期胎色漸深,呈灰或深灰色。根據器物的不同用途,有的器身內外都施釉,有的器身內不施釉,僅施于內壁口治附近。
南朝越窯青瓷施有青灰或黃釉,蓮瓣紋是主要紋飾特征,褐色點染也是重要裝飾手段,彩點由東晉的大而疏改為小而密。以碗、盤、罐、雞頭壺、虎子等實用器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器型由早期的矮胖端莊逐漸向后期纖瘦清秀發展。
二、甌窯
甌窯位于浙江省溫州一帶,至今已發現甌窯古窯場二百多處,集于甌江、飛云江、楠溪江兩岸,其特點是:胎質堅硬、白中泛灰,釉層較薄、呈淡青和青黃、透明度高、有細小開片、易脫落。甌窯紋飾紋樣不及越窯豐富,常見有釉上褐彩,手法有點彩和繪彩兩種,點彩多用于動物紋的雙眼、耳朵、尾或冠等處,晚期開始用蓮瓣紋。南朝時,青瓷釉色泛黃,釉面開冰裂紋、易脫落,胎釉結合欠佳。

鐵店窯窯址,是婺州窯系代表性窯址之一。
三、婺州窯
婺州窯位于今浙江西南部的金華、衢州一帶,瓷窯的分布范圍很廣,主要產地在金華、武義、東陽、義烏四縣,永唐、蘭溪、浦江、龍游、衢縣、江山、常山等縣也有一部分制瓷工場。唐代的窯場常以州名命名,故將婺州境內的窯場稱為“婺窯”或“婺州窯”。它是今浙江境內除越窯外的又一著名古窯。自三國時開始創燒,隨后即不斷發展,在六朝時有長足的進步,為唐宋時期的瓷業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生產年代之長在我國瓷器史上也不多見。婺州窯瓷胎體較薄、呈灰白色、含鐵量高,燒成后呈深灰色或紫色。婺州窯的匠師們利用當地的資源,在西晉末期創造出以化妝土為襯底的工藝,用以遮蓋其深色的胎體,并使釉層呈色柔和滋潤。婺州窯瓷釉色呈淡青或青黃,釉層厚薄不勻,早期釉常見凝成芝麻點狀,后期釉層厚、易剝落、常見開片,開片或胎釉結合不緊密處往往產生白色結晶,呈現絲狀或星狀奶白色。瓷器造型有各種實用器和明器,到南朝時,明器所占比例減少,實用器生產增多。谷倉罐的造型和裝飾趨于簡單,器型增高,造型更實用。婺州窯除生產青瓷外,還生產少量的黑瓷和醬瓷。

德清原始青瓷窯址
四、德清窯
窯址位于今浙江德清東南郊,故名德清窯,是一處黑瓷和青瓷兼燒的瓷窯,以生產黑瓷為主。它是浙江地區發現的兩處黑瓷產地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燒制黑瓷的窯場。它的燒造歷史僅東晉至南朝初期就有一百多年,運銷地區廣,影響很大。
由于制坯原料中含有3%的氧化鐵和1%左右的氧鈦,胎呈磚紅色、紫色或淺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淺不一的灰色或紫紅色;胎外普遍上化妝土;釉層較厚,釉色較深,一般呈豆青、青綠或青黃色,具有較好的光澤。黑釉釉料中的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因而釉色烏黑。上等黑釉制品的釉層厚、釉面滋潤、黑亮如漆。黑瓷與青瓷的造型大體相同。產品有碗、碟、盤、耳杯、盤口壺、雞頭壺、唾壺、虎子、香爐、罐、盒燈和盞托等,造型風格與婺州窯、越窯相似,特色產品有直簡形小蓋罐、扁圓形蓋盒和茶盞、淺盤形盞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為其他同期瓷窯少見。紋飾僅為在口沿和肩腹部劃幾道弦紋或在青瓷上有幾點褐色點彩。
五、湘陰窯
湘陰窯在今湖南省湘陰縣,因縣名而得窯名,又因湘陰縣在唐代屬岳州,故又名岳州窯。創燒于南朝,當時瓷胎呈灰白色,瓷土淘洗不精,胎質不太細密,少量胎中有氣泡。釉色有青、黃、醬等,以青綠為主,半透明,多開片,有流釉現象,施半釉,較易剝落。
六、青羊宮窯
位于四川成都青羊宮一帶。南朝時的青瓷胎呈紫、紅、淡紅色,只有少量灰色和灰白色。釉色多為青褐色,上半施釉,易剝落。釉的玻璃質較強。
七、固驛窯
固驛窯分布于四川省邛崍縣固驛鎮一帶。初創于南朝,產品不多。瓷器胎以褐色為主,另外有少量的紅褐色、磚紅色。胎質粗糙,胎體厚重。釉色青中泛白的比較多,另有青褐、青灰等。
八、羅湖窯
羅湖窯分布于江西省豐城縣羅湖一帶,是唐代洪州窯所在地。羅湖窯瓷器胎灰白或灰褐,較細,火候不很高,較松。釉以青黃、米黃為主,開裂多,易剝落。
九、洪州窯
洪州窯位于江西省豐城縣。瓷胎體較厚,呈灰白色,釉以米黃色為主,少數有豆青或青黃色,常見脫釉現象,釉面多冰裂紋。器類有實用器和明器,其中瓶、燭盤、盞托、五盅盤、四管插器是創新品種;一度停燒的明器也得到恢復,有帶座三足爐、灶、錐斗、六聯罐等。

寨里窯窯址
十、寨里窯
寨里窯分布于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東一帶。此窯青瓷器胎多為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質較薄、火候較高;釉色青褐或青黃,表面明亮潤澤;釉層厚薄不勻、容易剝落。

中陳郝窯址
十一、中陳郝窯
這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處南北朝時期的窯址,位于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中陳郝村。中陳郝村北朝時的瓷器胎為青灰色,胎質較粗,釉為青或青綠色,里滿釉外半釉。
十二、淄博窯
位于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淄博窯。根據考古發現:其于北齊時就已燒制青瓷,是目前已經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它的胎體一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釉色深淺不同,有青褐色和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摻有雜色的黑色斑點。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厚,明亮光澤。器物以碗、盤、缸為主,造型和南方的青瓷大體相同;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花和同心圓紋;修坯不太細致,底足多挖成內凹形;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

位于南山北麓的小窯墩窯址,是“南山窯”的窯址之一。
十三、南山窯
位于江蘇省宜興縣東南的丁蜀鎮,素有“陶都”之稱,是紫砂壺的著名產地。漢時,窯燒制高溫硬陶和原始瓷。三國至西晉時,主要燒制青瓷,其瓷胎呈青灰、灰白、黃白色,外施透明釉,釉呈青灰或青黃色,常有脫釉現象,器壁近底處無釉,釉面常見冰裂紋。南山窯距越窯不遠,受其燒瓷工藝影響很大。
(文/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