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窯在今太原孟家井,孟家井舊時屬榆次縣,故名。此窯產(chǎn)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xiāng)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榆次瓷窯始燒于金代晚期,元、明時期達到鼎盛,規(guī)模宏大,到清朝晚期逐漸廢棄。孟家井窯址遺存有大量瓷片,主要有白釉(牙白、黃白、純白)、黑釉(純黑、灰黑)、青釉、紫金釉及綠、藍琉璃,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瓷器的瓷形有碗、缽、盒、罐、盆、燈、印花、刻畫瓷枕等,還有胎體堅硬的琉璃筒瓦、板瓦,其制作精細(xì),燒造溫度高,胎細(xì)質(zhì)堅。瓷器花紋從簡單的繩紋、松枝到精美高雅的菊花、蓮花,還有生動活潑的動物圖案,而兔毫、釉滴、絞胎器為孟家井瓷窯的典型代表瓷品。孟家井瓷窯歷經(jīng)1959年、1962年、2000年三次調(diào)查挖掘,為流散于民間及收藏于國內(nèi)各博物館的一些瓷器找到了歸宿,也為明代晉王府、晉王陵所用的琉璃瓦找到了產(chǎn)地。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點,具有典型金代作風(fēng)。因其對北方金、元時期瓷器的發(fā)展歷史有極高的研究價值,1965年被公布為省級保護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