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窯,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于1980年在山西陽城縣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制白瓷為主,多為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為增加白度,均敷一層白化妝土。
陽城窯過去以燒陽城罐知名。陽城屬定窯系,宋代以燒白瓷為主,標本中也有白釉黑彩小傭。
白瓷主要是盤碗等器,有折要盤,顯仿定作品。定窯大量生產的蓋缸器皿,這里也有發現。標本中有兩種蓋,一種為刻花菊瓣紋,一種光素無紋,蓋平沿,蓋頂有瓜蒂小紐,與定窯特征相同。陽城窯瓷器胎較灰(胎土為北方坩子土),為了增加白度,都敷一層白化妝土,做法與河南及河北磁州窯同類器皿大體相同。定窯器胎土較白,不需要敷化妝土,這是他們的區別。
在燒法上陽城窯白瓷有的用單件裝匣缽,有的用五支釘疊燒,碗里碗足大都留有支釘痕。支釘較山西地區其他瓷窯大,是陽城窯的一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