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時期霍窯瓷器以藝精、瓷白、胎薄而聞名一時。霍窯遺址,位于霍州市區中心西南5公里處的白龍鎮陳村。這里東臨汾河谷地,西依呂梁余脈,村中東西橫跨一條沖溝,遺址總面積約25000平方米。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先后于1983、1986、1998、1999年多次對霍窯遺址進行了調查,在調查中發現保存較完好的原窯爐址一座,與作坊有關的磚砌窯洞8孔(當時用于陰干器坯的)。在汾河沿岸的斷崖及臺地上,暴露出大量的瓷片和窯具,文化層厚1.5—3.8米,內涵極為豐富。從調查資料看,古窯址生產規模很大,連續燒制的時間比較長。
遺址中出土的瓷器殘片,主要是白瓷片,也有少量的白地繪黑花殘器,說明霍州瓷窯以燒制白瓷為主。
從大量的殘瓷片看,霍窯的特點是造型小巧玲瓏,輕盈俏麗,胎薄體輕,制作工整,紋飾精細,燒制的器物以碗、盤、碟、罐、高足杯、折腰盤等為最多,瓶、壺少見。其中以折腰盤與定窯金代白瓷盤頗為類似。器物胎釉潔白,器里施滿釉,器外施釉有不到底者。胎體一般在口沿讓較薄,底部較厚。因此,盡管器皿里面。紋飾題材以印花(陽紋)為主,且多印在盤、碗器皿里面。紋飾題材以花草居多,線條精細流暢,紋飾清晰,其他白地繪黑花者,也多如此作風,具有晉南一帶如臨汾窯等制器的共同特征,十分淡雅宜人,富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
在調查中發現,霍州瓷窯燒制方法有疊燒和支燒兩種,疊燒者器內底有一圈無釉(澀圈),支架燒者器里有細小的支釘痕,有時在器物的圈足上還粘有5個細小的支釘痕,與介休窯的三個支痕有顯著區別,出土的器物均為“正燒”而成,因此口邊有釉。此“凡口皆滑”的特點,不同于定窯白瓷的“覆燒”,避免了定瓷“口有芒,不堪用”的缺點。
根據調查及文獻資料推斷,霍州瓷窯始燒于宋,鼎盛于元,明、清以后逐漸衰落。
山西是我國北方地區古代燒窯的中心地區之一,古瓷窯址主要集中分布在汾河流域的忻州、太原、介休、霍州、臨汾、運城等地,霍窯是其中重要一處,霍窯瓷器淵源較早,在《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山西通志》、《平陽府志》等志書中都有記載。
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論》“霍窯”、“彭窯”兩項內曾記載說:“霍器,山西平陽原府霍州”,“元朝戧金匠彭均寶效古定器,制折腰樣者甚整齊,故名日彭窯”。晚明時期高廉在其《燕閑清賞箋》中記敘:“元時,彭君寶燒于霍州者,名日霍窯,效古定器折腰者甚工,土骨細白,凡口皆滑,惟久潤澤,且質極薄,不堪真賞,往往為牙行指作定器,得索高資,可發一曬”。故霍窯又稱“彭窯”。在以后的朱琰《陶說》、唐衡銓《文房肆志》、蘭浦《景德鎮陶錄》等文獻中都有記載。
霍窯是一個既具備自身特點,又能借鑒定窯優點發展起來的一顆亮星。霍窯精品在上海及日本、英國等海內外博物館均有收藏。一些研究古代瓷器的專家先后到霍窯遺址考察,霍窯的器物造型、制作手法、燒制工藝特點,深受有關專家重視。祖籍霍州的廣東石灣霍氏家族也到霍窯尋根,并認為霍窯和石灣陶業有很多連帶承繼關系,他們因不斷改進,不斷發展,革新窯爐和燒制工藝,才創造了今日輝煌。
通過對霍窯址的調查,對研究古代霍州瓷的燒造歷史、工藝特點以及與北方各大名窯的技術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