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陶瓷史上,山西是古窯址眾多的省份,大自然厚愛這片土地,給予了它充足的黏土和似乎永遠采不完的煤炭,贈予了它瓷業生產的各種先決條件。位于太原郝莊的孟家井因古代隸屬榆次縣,因此被稱為榆次窯。于1959年被當地文物工作者發現,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孟家井瓷窯附近有較優質的瓷土及煤礦,具有燒造瓷器的有利條件。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孟家井窯,唐代已產瓷,土粗質厚而古樸。從發掘結果看,“土粗質厚而古樸”確為孟家井產瓷的特征,但目前尚未發現唐代的產品,從裝飾及燒造工藝看,絕大部分應是宋、金時期的產品。

孟家井窯絞胎瓷碗 金代
絞胎瓷是唐代北方民窯工匠創燒的瓷器新品。所謂絞胎,就是將兩種不同顏色的胎泥揉合在一起,然后相絞拉坯,制作成型,胎體呈現白褐相間的紋理。由于胎泥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有木理紋、鳥羽紋、云水紋等,變幻無窮、奇巧絕倫。
這只孟家井窯燒造的絞胎碗,器形精致,白色、褐色胎泥相絞,呈放射狀羽毛紋,美麗神奇,極富藝術效果,代表了山西絞胎瓷的制作水平,是一件極為珍貴的佳器。

孟家井窯絞化妝土玉壺春瓶 金代
絞化妝土工藝最早出現于北宋晚期,其制作方法是,在給坯胎施化妝土時,先在白色泥漿表面點入斑化石色料,適當攪動后形成行云流水般的花紋,接著把坯體浸入漿中,適時取出,坯胎表面就呈現出自然流淌的花紋,神奇而美觀。
孟家井窯燒制的這只玉壺春瓶,器形玲瓏而精巧,紋飾自然生動,水墨意趣橫生,閃爍著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

孟家井窯白釉剔花牡丹紋瓷枕 宋代
白釉剔花瓷的裝飾技法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后用硬筆畫出紋飾,接著用平頭小鏟一樣的工具將紋飾以外的化妝土剔掉,露出胎質本色,然后罩一層透明釉入窯燒制。成品瓷白色的紋飾凸現在青灰色的胎面上,具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極富藝術魅力。
此枕呈腰圓形,枕面剔刻折枝牡丹,花卉枝葉疏朗,花瓣及葉片上箆劃筋脈,線條流暢,紋飾雋美,精致而素雅大方,為孟家井窯瓷器中的精品。

孟家井窯白地黑花玉壺春瓶 金代
白地黑花瓷的制作過程是,在成型的坯體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后用毛筆蘸上一種名為“斑花石”的礦物質繪料,在坯胎上寫字、繪畫,施透明釉后入窯燒制。
這只孟家井窯燒制的玉壺春瓶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器形挺拔精美,釉色白中泛黃,上書“榆次縣孟家井燒來的胡壺白如有不□(此字無法辨認)”,十六字分為四組豎寫。此瓶是現存唯一標明產地的孟家井窯產品。

孟家井窯黃釉印花碗 金代
印花,古代陶瓷裝飾技法之一,即用刻有裝飾花紋的模子或印戳,在坯胎尚未干時印出紋飾。
孟家井窯燒制的黃釉印花盤、碗器形工整,紋飾多纏枝花卉,釉層厚而瑩潤,體現了較高的燒造水平。此碗通體施黃釉,內底刮釉一圈,內壁一周印有六朵纏枝團花,碗心印“苑”字,印花精美清晰,頗具藝術性。

孟家井窯白地黑花葫蘆瓶 元代
形似葫蘆的甁式,自唐以來,因其造型美觀、諧音“福祿”,歷來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
這只山西民窯燒制的白地黑花葫蘆瓶,器形美觀,秀巧可人,極富自然變化之妙。上書“趙虎兒”三字,疑為瓷器擁有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