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山瓷窯遺址,舊縣志或其他史料文獻中未見記載,1957年被發現。1959年7月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5月,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介休縣人民政府在遺址山坡前立保護標志。2005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山陶瓷由來已久,唐朝時,陶瓷器皿在民間廣為使用,洪山村民利用當地富有的陶土、煤炭、水利資源及水磨動力優勢,開始燒制瓷器。從遺址現存狀況來看,洪山窯以喊車溝燒造年代最早,采坪溝多為宋元窯口。洪山源神廟窯神殿清光緒十八年(1892)《公同義闔碗窯行公議規條碑記》載:“推瓷器生產,首屬我洪山村也。自唐朝末宋代初而開設碗窯久矣”。
北宋至道三年(997)重建源神廟之前,廟之北就有奉祀陶器之鼻祖太上老君的窯神廟;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源神碑》載:“丹灶炊頻,洙風扇炪,高士云集,興舡頻屆,陶剪翠殊,名彰萬載”,并有“磁窯稅務任韜”、“前磁窯稅務武忠”字樣可考。碑碣史料說明,唐宋時期洪山陶瓷燒造業就相當發達,官府已設稅官征收瓷器稅。介休洪山《源神碑》是全國現存記載陶瓷生產三通古碑中歷史最早的一通,另兩通:一是陜西銅川黃堡鎮窯元豐七年(1084)德應碑;一是河南修武縣當陽峪窯崇寧四年(1105)德立候百靈廟碑。
洪山陶瓷創燒于唐,歷經宋、金、元、明、清,燒造延續時間之長為北方瓷窯中罕見,瓷窯遺址便是明證。需要提及的是,洪山村不僅陶瓷燒造歷史悠久,而且在唐朝就因佛教盛行寺廟修建之需求始燒琉璃。1983年,在遺址發掘出土的唐貞元十一年(795)《法興寺碑》有“西至琉璃寺”的記載,說明唐朝年間洪山不僅燒造陶瓷,琉璃燒制業也有相當水平。
1991年,山西省考古所對洪山古瓷窯遺址局部探掘,出土一件刻有“政和八年閏九月初九胡安匠”纏枝牡丹紋飾的瓷具大印模盤。此件有確切紀年的印摸,為洪山瓷窯斷代提供了極好標尺。綜合碑碣銘文及出土器物判斷,洪山陶瓷最早燒造時間為唐代,形成大規模窯場生產的時間下限不晚于北宋初年。
宋金時期為洪山陶瓷的鼎盛時期,明朝大窯口略有增加,清朝年間時興時衰,民國時期退多進微。從舊碗窯遺址來看,早期碗窯大多設于宅旁,1人多高,進深5尺,一次能裝百余個籠盔(裝碗胚的工具),可謂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生產。
洪山窯是典型的北方民窯,瓷品種類齊全,有細白瓷、粗白瓷、黑釉瓷、黃釉瓷、紫釉瓷等;器型有碗、盤、罐、瓶、盆、缸、枕、燈盞、香熏以及人物、動物、花球等;裝飾技法有印花、剔花、畫花、嵌色、鏤孔及釉下彩繪等,其中白釉下彩繪有黑褐色、咖啡色、橘紅色等。胎上敷潔白花妝土,外罩透明玻璃釉烘托彩紋是洪山瓷獨有的特色,這類瓷品風格可以和磁州窯、當陽峪窯白釉彩飾相比,可謂是洪山窯之精品。
洪山窯器物薄而規整,小件器皿用支釘法燒造,即在盤碗的圈足部墊3個小支釘,支燒時釘尖朝下,依次疊放,燒成出窯后器皿留3個細小支燒痕,這種支燒技法為洪山窯首創。其他工藝技法在洪山窯都有精品,如黑褐釉碗線條印花、嬰戲蕩船紋等,惟洪山窯獨出。
洪山窯以宋金時期產品質量高、產量大,在器物式樣、燒造技法上對周圍地區民窯影響較大,但在燒造規模、歷史影響等方面略遜色于河北定窯,未能躋身5大名窯。然而,經現代科學測試,宋金時期洪山窯細胎白瓷器皿質白胎薄,以及燒造方法比河北定窯更具科學性、合理性,產品代表了當時白瓷燒造的最高水平。洪山白瓷其白度、透光度、吸水率及支釘燒造技法均勝于以產白瓷著稱的定窯白瓷,在全國白瓷中首屈一指,可與現代白瓷媲美,是當之無愧享有“薄如紙、質如玉、亮如鏡、聲如磬”美譽之瓷品。
洪山瓷窯殘片及器皿,濃縮了山西乃至北方地區古代陶瓷生產及民間生活器具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積淀,是研究山西古陶瓷業起源、發展、傳承、興衰的實體資料,對探佚瓷器燒造工藝、行業影響等具有代表性意義和突出地位及價值。
洪山瓷窯遺址是山西乃至北方地區一處歷史悠久的古瓷窯場,是山西陶瓷文化的最高中心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