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夏以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對河津古瓷窯址的調查中,發現并發掘了一處宋金燒瓷窯場,為我們揭示出一個嶄新的發現,意義非常。
有關河津古代燒瓷一事,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發行的日文版《山西陶瓷》 一書中有載,“河津唐代出白瓷、黑瓷”,這里所指的河津燒瓷,僅指北午芹窯。在今天看來這一表述似有疑問存在,唐代的北午芹并不能確認已燒造瓷器。
十多年前筆者調查北午芹時發現古垛也有古代窯場,破壞嚴重。燒造以碗、盤帶澀圈之類器物,多數粗劣,以為金代之物,未引起高度重視,前些年再審視時,確認為北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河津窯瓷枕
固鎮村北的北宋窯場,多燒精細白瓷,前些年發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今年做了更為詳細的工作。發現碗、盤、碟類器物的支燒多使用三叉支具。細膩溫潤,且致密度較大,釉面給人以柔嫩之感。僅胎釉而言,致密度遜于定窯而勝于介休同時期產品。臥足碟、花口盞之類器物展示了自身特色,工藝上和北宋介休窯有不可割舍的聯系。呂大臨家族墓中出土的兩件細白瓷蓋罐,很有可能即為該處窯場產品。這里還見有少量質量上乘的化妝瓷器,大體可以理解為一處燒造高水準陶瓷的窯場。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正隆庚辰(1160年)”墨書銘河津窯瓷枕
固鎮村西的金代窯址,是今年的新發現,要算是深閨初識,意義十分的重大,僅標本展示的燒造器物,就足以讓我們刮目以對了。它將為日后的古陶瓷對比研究提供不可替代的新資料。

山西侯馬102號金墓出土河津窯三彩陶枕
這里燒造的陶瓷枕最具特色,有高溫、低溫兩類。在造型和裝飾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高溫者多見八角和豆圓形兩種。低溫者見有八角形等。高溫八角形枕由八個面粘接而成,個體較大,有的長度超過五十厘米。裝飾部分都在枕面,以剔刻、繪畫、填彩、開光為主要裝飾手法。題材有花草、詩文、動物、人物等。剔地填黑彩和黑地上白色化妝土書寫詩文,是這里最具特色的裝飾。黑畫花也用于枕面主題紋飾,也作為輔助紋飾使用。高溫豆圓形者,枕面為扁圓形,裝飾以珍珠地劃花為主。這類枕的共同特征是在主題紋飾下面都留有壺門開光。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題詩文圓形枕,大體可以確認為金代河津窯的產品。

廣州南越王博物館藏河津窯三彩枕
窯址僅發現一種低溫八角形枕,枕面剔花填黑彩,枕墻印花。雖然標本有限,但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信息,使我們得以了解到大量公私收藏中方角元寶形、曲體長方形、花邊豆形類這種裝飾風格一致的陶枕是河津窯產品。
河津窯的陶瓷枕,在器形、裝飾上獨具風采。這里燒造的枕在國內、港臺、日本、西方等公私收藏中大量存在。南越王博物館最為集中。
化妝白瓷盆、罐、碗、盤等器物,黑畫花的裝飾手法嫻熟,多數葉子都采用了三筆描繪,線條流暢活潑。
河津窯中,陶瓷枕地域特征明顯。白瓷的燒造所占比例較大。北宋胎釉的細嫩到金代胎釉的粗糙,充分表現出宋金陶瓷分野中的特質變化。這種現象在宋金介休窯的產品中也有顯著表現。北宋之簡約與金代多姿多彩的藝術表現手法,是陶瓷考古與美學探討所面臨的共同任務,河津窯的發現為我們豐富了一批這一研究中所需的精彩資料,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河津窯宋金時期的燒造窯場,大體上為北午芹、古垛、固鎮一帶。呈東北西南方向并列。固鎮當為中心窯場。這里能有如此高水準的陶瓷燒造,其歷史文化背景將是我們進一步探討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