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河津固鎮瓷窯址出土的43件金代陶瓷片樣品的胎釉化學組成和吸水率的檢測分析,對河津窯金代制瓷工藝進行科技解讀。白瓷瓷釉以鈣系釉中的鈣釉為主,部分為鈣-堿釉,黑瓷釉以鐵含量較高的鐵系釉為主。細白瓷與粗白瓷的胎釉配方均存在差異。細白瓷可能選用了優質高嶺土,瓷胎中呈色元素氧化鐵、氧化鈦含量較粗瓷類更低,結合高鋁的特征和極低的吸水率,顯示出工藝的精湛。以低溫三彩六角形枕為代表的釉陶,吸水率最高,胎體組成顯示為高鐵低鋁的普通易熔類黏土,釉面組成也明顯不同于高溫釉瓷。河津窯白瓷與北方定窯、邢窯和鞏義窯的胎釉組成有共性,但也可看出窯口之間的差異。
河津固鎮瓷窯址位于河津市樊村鎮固鎮村,北依呂梁山,西眺黃河,南迎汾水,距禹門渡口約9公里。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河津市文物局對瓷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制瓷作坊4座、瓷窯爐4座、水井1處以及窯爐殘渣和廢品堆積坑35個,出土完整及可復原瓷器數千件,瓷片、窯具標本達6噸之多。瓷器品類以粗白瓷為主,次為黑釉瓷、醬釉瓷、少量細白瓷和三彩釉陶。器類主要有缽、碗、盤、器蓋、盆、盞、枕和罐等。該窯址相關遺跡和遺物考古資料的發表,為了解金代河津窯的瓷器品類、裝飾風格、裝燒方式、窯爐結構等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同時也為北方宋金時期民窯及其白釉瓷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填補了山西地區宋金時期制瓷遺跡的空白,并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研究意義重大。
本文主要從胎釉成分和吸水率的角度,探討不同質地瓷器產品的異同及其制瓷工藝,并與北方相關窯址標本進行對比研究,探討不同窯口之間的技術關系。
一 實驗樣品
本實驗選取河津固鎮金代瓷窯址43件典型瓷器樣品,其中瓷枕18件,缽、碗、盤、罐等日用類樣品25件〔圖一〕。

圖一 河津固鎮金代瓷窯址出土的部分瓷片樣品
河津窯瓷器以透明白釉瓷為主,黑釉系列瓷器,依釉色深淺可分為青釉、醬釉和黑釉,白釉和黑釉系列瓷均為高溫釉瓷器。根據胎體的致密度以及純凈度,可以將河津窯陶瓷器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胎體致密、細膩的細瓷,均是白釉瓷,即細白瓷;第二類是胎體可見雜質顆粒,胎質略疏松的粗瓷,根據所含雜質顆粒的大小和密度,還可以細分為粗瓷A和粗瓷B兩小類,后者胎質更粗糙些;第三類是低溫三彩釉陶,胎體為泥質紅陶,目前河津窯該類產品僅見六角形枕[表一]。此外,還對一件粗白瓷碗(樣品7)胎釉之間的白色化妝土和粗白瓷八角形枕(樣品34)內側的紅泥成分進行了測試〔圖二〕。

圖二 河津窯檢測樣品分類
1.細白瓷(樣品1)2.粗瓷A(樣品7)3.粗瓷B(樣品18)
4.紅泥(樣品34N)5.化妝土(樣品11H)6.三彩釉陶(樣品43)

[表一] 河津窯瓷片樣品統計表
瓷枕是河津窯的特色產品,從形制上分為八角形枕、六角形枕和腰圓形枕;八角形枕和腰圓形枕均為高溫釉,六角形枕為低溫三彩釉陶[表二]。

[表二] 河津窯瓷枕樣品統計表
二 測試方法與結果
此次實驗分別對樣品進行了胎、釉化學組成測試和吸水率測試。
(一)胎、釉化學組成測試與結果
1.胎、釉化學組成測試方法
樣品處理:首先用切割機將43件樣品切割成2cm2左右的小塊,并將斷面磨平。其次,清洗檢測樣品。先用純凈水對樣品進行超聲波清洗兩次,干凈后用酒精再清洗一次。最后,將樣品放入干燥箱內進行烘干。烘干后取出進行測試。
實驗條件:本次實驗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室進行,實驗儀器為美國生產的EDAX Orbis微束X射線熒光能譜儀。實驗條件為:管電壓50kV,管電流850μA-1000μA,光斑直徑1mm,數據采集時間為100s。所測元素有:SiO2、Al2O3、Fe2O3、K2O、MgO、CaO、Na2O、TiO2、P2O5、MnO以及BaO、Rb2O、SrO。
數據處理:每件樣品不同部位均測三次,用均值來代表氧化物元素含量。據觀察,BaO、Rb2O、SrO的含量均在0.03%以下,所以剔除這三個氧化物含量后,對其余10個氧化物含量進行歸一化處理,主要對主量元素含量進行分析。
除了測試43件瓷片樣品的胎、釉成分之外,樣品34為瓷枕片,在枕壁與枕底連接處的內壁涂抹有紅泥,編號34N,也進行了測試。樣品11為一件白瓷碗,內壁白釉脫落而露出白色化妝土,編號為11H,同樣進行了測試。
2. 瓷胎化學組成結果分析

[表三] 河津窯45件樣品胎體化學組成結果 (%)

圖三 河津窯樣品胎體化學組成主成分分析散點圖
[表三]列出了三類高溫釉瓷瓷胎化學組成的平均值與標準差,結合〔圖三〕對45件樣品化學組成主成分分析制作的散點圖,可以看出樣品43低溫釉陶枕離散較遠,與其他樣品差異明顯,可歸入李文杰所劃分的四類古代制陶黏土中的普通易熔類黏土,該類黏土氧化硅含量在56.02%-69.79%,氧化鋁含量在20%以下,一般在12.4%-19.97%。
〔圖三〕的粗瓷A和粗瓷B基本聚集在一起,胎體化學組成相近,可歸為一組,與細白瓷在第二主成分方面存在差異。結合〔圖四〕部分主量元素組合散點圖,可以進一步明確河津窯細白瓷與粗瓷類產品的胎體化學組成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氧化鐵和氧化鈦等有色氧化物以及氧化鉀含量方面,細白瓷胎體細膩潔白,與其低鐵、低鈦、高鋁的胎料配方有密切關系。細白瓷的氧化鋁含量在36.38%-38.47%,平均值為37.18%,而粗瓷的氧化鋁含量分布范圍較寬,從25.16%-37.36%,平均值為32.91%。細白瓷的氧化鐵含量在0.41%-1.01%,平均值為0.59%,明顯低于粗瓷類,其含量在1.33%-4.26%,平均值為2.46%。此外,對細白瓷和粗瓷主量元素含量的均值一致性檢驗,進一步明確了二者在氧化硅、氧化鉀、氧化鈦、氧化鈣和氧化磷的含量方面也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細白瓷的氧化鈣和氧化磷含量較粗瓷類略高,而二者在氧化鎂、氧化納、氧化錳的含量方面則基本相近[表四]。

圖四 河津窯瓷胎部分主量元素關系散點圖

[表四] 河津窯細白瓷與粗瓷胎體主量元素含量均值一致性檢驗
粗白瓷的白色化妝土(11H)與細白瓷胎體成分在有色氧化物氧化鐵、氧化鈦方面含量相近,但其氧化鋁含量更高而氧化硅含量更低一些,氧化鉀、氧化鈉的含量也略高。
瓷枕內測修抹用的紅泥樣品與粗瓷樣品聚集在一起,推測二者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可能所用原料相同。
此外,為了確定不同釉色的粗瓷胎體成分是否存在差異,筆者選取黑釉粗瓷和白釉粗瓷各6件,分別制作成對氧化物的散點圖,兩類樣品均交叉分布,沒有差異。對二者SiO2/Al2O3值的T檢驗,結果P為0.055,大于0.05,表明二者之間沒有明顯差異,因此,基本可以排除釉色對粗瓷胎體的影響。
3. 瓷釉化學組成結果分析
河津窯高溫釉瓷從釉色上可以分為白釉、青黃色釉、醬色釉、黑釉四種,低溫三彩釉枕上含有黃色、綠色和黑色三種釉色。使用EDAX Orbis微束X射線熒光能譜儀對各類樣品釉面成分進行檢測分析,〔圖五:1-4〕以成組主要氧化物含量的散點圖形式展示結果,可以看出,細白瓷和粗白瓷的白釉與青黃釉基本聚在一起,稱為淺色釉的白釉系,而黑釉和醬釉聚在一起,可稱為深色釉的黑釉系。
高溫釉中,白釉和青黃釉樣品所代表的白釉系,與黑釉、醬釉代表的黑釉系,二者釉層氧化物含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顯色元素,即氧化鐵和氧化鈦的含量方面,黑釉系的含量明顯高于白釉系〔圖五:2〕。此外,還可以看到樣品21Y醬釉碗(Y代表測試的釉層)的氧化硅含量極低,離散較遠〔圖五:1〕,該樣品氧化磷含量高達16%,推測該樣品測試值可能存在異常,所以在對白釉系和黑釉系氧化物含量進行均值一致性的檢驗時,剔除該樣品。[表五]對白釉系和黑釉系化學組成及其均值一致性的檢驗,進一步明確二者的差異除了體現在呈色元素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錳之外,白釉系的氧化鈣、氧化硅含量均高于黑釉系,而氧化鎂含量則低于黑釉系,二者的氧化鋁含量無差異。黑釉系樣品瓷釉的氧化鋁和氧化鐵含量呈反比,推測釉料中可能添加了黃土或紫金土之類的原料以增加氧化鐵的含量。
前文對瓷胎化學組成的分析,已顯示細白瓷和粗白瓷的胎料組成有細微差異。所以,為了明確瓷釉組成有無差異,筆者對細白瓷和粗白瓷的白釉化學組成進行了均值一致性檢驗[表六]??梢钥闯?,二者瓷釉組成在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鉀、氧化錳含量方面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結合具體數值的對比分析,可以明確細白瓷和粗白瓷瓷釉的主要不同體現在氧化鈣和氧化鉀含量方面〔圖六〕。河津窯細白瓷瓷釉為低鈣低鉀,而粗白瓷的鈣、鉀含量分布范圍均較廣,氧化鈣含量多數在5%-12%之間。

[表五] 河津窯瓷釉化學組成均值及其一致性檢驗

[表六] 河津窯細白瓷和粗白瓷白釉化學組成及其均值檢驗

圖五 河津窯瓷片釉層部分主量元素關系散點圖

圖六 河津窯細白瓷和粗白瓷白釉Ca-K散點圖
根據羅宏杰對中國古瓷中鈣系釉的劃分標準,河津窯絕大多數白釉瓷的釉式系數b(RO)﹥0.76,為鈣釉,個別白釉0.65﹤b﹤0.76,為鈣-堿釉〔圖七〕。從不同瓷釉釉式系數b(RO)的散點圖可以觀察到,細白瓷的白釉釉式系數b值在0.66-0.76之間,未見大于0.76的,平均值為0.72[表六],與多數粗白瓷白釉系數b大于0.76的分布情況不同。由此可見,河津窯細白瓷和粗白瓷的瓷釉配方,與胎料配方情況相似,二者之間也存在差異。

圖七 河津窯瓷釉系數b與SiO2散點圖
因使用EDAX Orbis微束X射線熒光能譜儀對樣品釉面測試結果中沒有氧化鉛的數據,為了進一步明確低溫釉陶是否屬于鉛釉系列,筆者用奧林巴斯手持式熒光光譜儀對樣品43釉面的2個部位進行測試。該儀器窗口是8mm,陽極靶材是Ag,電壓是50KV,電流是0.2mA,功率是4W。測試結果顯示其瓷釉組成以氧化鉛為主,接近40%[表七]。與宋、遼三彩釉陶的綠釉成分相比,河津窯低溫釉陶綠釉成分的氧化鉛含量較低,可能與檢測儀器不同有關。整體來看,河津窯低溫釉陶應屬于鉛釉陶,與高溫釉瓷的瓷釉組成明顯不同。

[表七] 河津窯六角形低溫釉陶枕釉面化學組成
(二)吸水率測試與結果
1. 吸水率測試方法
采用水煮法對43件瓷片樣品進行吸水率測試。測試流程:首先,對瓷片樣品逐一進行編號、描述及拍照。其次,對編號后的樣品進行稱重(毛重n)。電子秤精度為0.001g。同一樣品稱三次,取其平均值。第三,對樣品進行烘干,干燥箱110℃放置150分鐘,降至室溫后稱干重(m),稱3次取平均值。第四,將樣品放進燒杯加過濾后的熱水,用電爐加熱煮沸,240分鐘后降至室溫,擦拭器表水之后稱濕重(m1),稱3次取平均值。第五,計算吸水率,w= (m1-m)/m×100%。
2. 吸水率結果分析
(1)河津窯瓷枕吸水率分析
瓷枕是河津窯的特色產品,尤其是八角形瓷枕。為了明確不同形制的瓷枕和不同胎質的瓷枕吸水率之間是否存在差異,首先對18件瓷枕的吸水率進行分析。
通過瓷枕樣品的壁厚和吸水率制作散點圖〔圖八〕,可以觀察到瓷枕的壁厚主要在0.4-0.7厘米之間,壁厚與吸水率之間基本沒有相關性。低溫三彩釉陶六角形枕的吸水率最高,達16.78%,與筆者以往所測試的陶片樣品吸水率相近。高溫釉瓷的八角形枕和橢圓形枕絕大多數樣品吸水率交叉分布,多數在5%-12%之間。八角形瓷枕樣品18(吸水率0.56%)和橢圓形瓷枕樣品39(吸水率1.68%)與其他瓷枕樣品離散略遠,且吸水率明顯較低,可能不能代表同類瓷枕的吸水率特征,在后續的分類統計中先予以排除[表八]。高溫釉瓷枕均屬于粗白瓷,根據胎體所含雜質可以分為粗瓷A和粗瓷B兩小類,從〔圖九〕箱體圖中可以看出,這兩類粗瓷吸水率基本沒有差異。

圖八 河津窯瓷枕吸水率散點圖

[表八] 瓷枕樣品吸水率描述統計表 (%)

圖九 河津窯不同胎質瓷枕吸水率箱體圖
由此,基本可以明確河津窯高溫釉瓷枕無論在形制還是在胎質方面,吸水率均不存在明顯差異。但高溫釉瓷枕與低溫三彩釉枕吸水率差異明顯,結合上述胎體化學成分分析結果,可知導致差異的原因,主要是二者選用了不同的制胎原料。
(2)河津窯瓷片吸水率分析
對43件樣品吸水率依胎質的不同制作箱體圖〔圖十〕,可以看出,細白瓷、粗瓷和釉陶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細瓷類樣品3離散較遠,吸水率為7.1%,與粗瓷類接近。粗瓷A和粗瓷B吸水率分布范圍相近,差異不明顯。
為綜合考察河津窯瓷器的吸水率情況,又將釉色與胎質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河津窯白釉瓷分為細白瓷和粗白瓷兩大類,黑釉系列均為粗瓷,還有一件低溫三彩釉陶瓷枕,根據壁厚與吸水率制作散點圖〔圖十一〕。可以看出,瓷片吸水率與壁厚之間不存在明確相關性。吸水率數據可初步分為四組:A組吸水率在2%以內,分布于圖內左下角,除了5件細白瓷之外,還有2件青釉瓷、1件醬釉瓷、2件粗白瓷。B組吸水率在4%-9%,包含黑釉瓷、部分粗白瓷和個別醬釉瓷。C組吸水率在10%-14%,部分粗白瓷和個別醬釉瓷。B組和C組均為粗瓷。D組吸水率15%以上,即低溫三彩釉陶[表九]。

圖十 河津窯不同胎質的瓷片吸水率箱體圖

圖十一 河津窯金代各類瓷片吸水率散點圖

[表九] 河津窯瓷片吸水率分組統計表 (%)
A組吸水率最低,在1%左右,主要為細白瓷,少量粗瓷??梢?,河津窯細白瓷的吸水率已達到現代瓷器的標準。B組和C組均為粗瓷,但與依據胎體雜質顆粒大小及分布密度主觀劃分的兩類粗瓷不一致。主觀劃分的兩類粗瓷吸水率分布很廣,而吸水率分析顯示,河津窯絕大多數粗瓷的吸水率在6%左右,為B組;部分粗瓷的吸水率較高,在11%左右,為C組。B組和C組粗瓷在器類方面基本沒有差異,均為常見的瓷枕、碗、缽、罐等。D組目前僅一件樣品,即低溫三彩釉六角形枕,吸水率高于15%。結合顯微鏡下胎體結構的觀察,A組細白瓷胎體完全燒結,呈熔融狀態。而B組和C組粗瓷類瓷胎多數可見未熔融的石英顆粒。進而可推斷二者的燒成溫度存在差異。
邢窯、鞏縣窯、定窯作為北方隋唐時期白釉瓷的代表,其吸水率多數在2%以內,少量在4%-9%之間,與河津窯的A組、B組吸水率相當。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磁州窯系的觀臺窯測試了18件瓷片吸水率,多數在3%以內,部分在4%-9%,少量在10%以上;而鶴壁窯8件瓷片的吸水率,多數在4%-9%之間,部分在12%-16%之間??梢?,觀臺窯和鶴壁窯瓷片的吸水率也可以分為三類,基本與河津窯的A、B、C組相當。遼代龍泉務窯細瓷的吸水率在0.5%以內,粗瓷測試樣品較少,主要集中在2.5%-5%,個別粗瓷吸水率近12%,整體與河津窯細瓷及兩類粗瓷吸水率相當。
吸水率基本可以反映出胎體的致密程度,而影響瓷器吸水率的因素較多,可能與燒成溫度、瓷化程度、胎體成分、胎泥煉制加工的精細程度等有關。因此,河津窯瓷片吸水率的不同及其分組現象,為進一步深入探討河津窯制瓷工藝提供了線索。
三 結果討論
(一)瓷胎成分
河津窯高溫釉瓷的胎體成分結果顯示,其胎料選用的是高鋁質黏土,但細白瓷和粗瓷胎體成分存在較明顯的差異。細白瓷相較于粗瓷,其胎體中的呈色元素氧化鐵、氧化鈦含量較低,而氧化鋁含量較高,最高可達38.5%,且高鈣低鉀,氧化鈣與氧化鎂含量之和在4%左右,由于胎體氧化鋁和氧化鈣含量呈負相關,故推測細白瓷胎料中可能有意加入了石灰、滑石、白云石等含鈣的物質,以增加助熔劑含量,從而降低燒成溫度,提高燒成效率。細白瓷可能是陶工對胎料進行過精細加工,以降低其雜質含量,也可能選用的是優質高嶺土。低溫三彩釉陶相較于高溫釉瓷,低硅、低鋁、高鐵,其各氧化物含量基本落在晉南臨汾盆地新石器末期采用普通易熔類黏土制作的陶器化學組成的范圍之內,因而推斷河津窯低溫釉陶也采用了普通易熔類黏土制作胎體。
為了與北方其他白瓷窯的胎料進行橫向對比分析,筆者收集了已發表的定窯、邢窯、觀臺窯的高溫釉瓷胎體化學組成數據。在對各窯口數據初步分析的基礎上,舍棄差異明顯的樣品,選取三個窯口72件樣品,再加上河津窯的42件樣品,合計對114件進行研究??紤]到因不同儀器設備檢測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誤差,筆者選用氧化硅與氧化鋁含量的比值來進行對比分析[表十]。

[表十]北方白瓷窯瓷胎SiO2/Al2O3值統計表
觀察不同窯口的細白瓷和粗瓷SiO2/Al2O3比值的箱體圖〔圖十二〕,可以看出,河津窯細白瓷的SiO2/Al2O3值最低,在1.5左右,與其他類別存在明顯差異。河津窯粗瓷類SiO2/Al2O3值區間較大,50%分布在1.6-2之間,與遼代龍泉務窯白釉粗瓷相近,而觀臺窯粗瓷50%分布在1.9-2.4之間,二者雖然區間分布范圍大體相似,但50%集中區域可以看出河津窯粗瓷類SiO2/Al2O3值低于觀臺窯粗瓷,二者均值存在明顯差異。定窯和邢窯的細白瓷SiO2/Al2O3值相近,多數比值在2以上;定窯和邢窯的粗瓷SiO2/Al2O3值更高,在2.2以上。由此可見,河津窯細白瓷的氧化鋁含量相比于北方其他窯口是最高的;粗瓷類方面,河津窯與龍泉務窯相近,但觀臺窯、定窯、邢窯的SiO2/Al2O3值依次呈增高趨勢,同理可推斷河津窯粗瓷的胎體中氧化鋁含量仍是高于大多數窯口。所以,河津窯瓷器胎體原料中最有特色的是其有含量極高的氧化鋁。

圖十二 北方不同白瓷窯瓷片胎體SiO2/Al2O3值的箱體圖
此外,筆者還對河津窯樣品進行了坯料分子式的計算。首先用各氧化物百分含量除以相應氧化物的分子量,計算得出分子數,再用各氧化物的分子數除以中性氧化物R2O3分子數之和(即Al2O3和Fe2O3),即可得出各氧化物的摩爾數。根據計算結果,用堿金屬和堿土金屬的摩爾數之和(RO+R2O)與RO2(SiO2+ TiO2)作散點圖〔圖十三〕,可以看出,細白瓷的RO2值集中在2.5左右,粗瓷A、粗細B和紅泥樣品交叉分布。河津窯瓷胎RO+R2O=0.22-0.46,RO2=2.45-4.17。與已知的北方各窯口數據相比,定窯白瓷RO+R2O=0.19-0.33、RO2=2.9-4.1,邢窯白瓷RO+R2O=0.13-0.31、RO2=2.8-4,鞏義窯RO+R2O=0.13-0.31、RO2=2.3-4.1,河津窯白瓷的堿性氧化物摩爾數總和(RO+R2O),高于北方的定窯、邢窯、鞏義窯,但酸性氧化物摩爾數(RO2)基本相同,由此也可以判斷北方白瓷胎料的共性與各窯口的細微差異。

圖十三 河津窯瓷片胎式組成散點圖
1. 細白瓷 2. 粗瓷A 3. 粗瓷B 5. 紅泥 6. 化妝土
與河津窯同時期的北方細白瓷瓷胎數據,目前可見于崔劍鋒等人發表的金代定窯30件細白瓷的研究,通過對比分析[表十一],可以看出,這兩個窯口細白瓷的胎料配方明顯不同。除了高鋁低硅的特征之外,河津窯金代細白瓷的Fe2O3、TiO2、MnO等著色元素含量均低于定窯,而其CaO、MgO、Na2O、P2O5等助熔劑含量高于定窯,K2O含量低于定窯〔圖十四〕。由此可見,河津窯金代細白瓷胎體的白度和精細度可能并不低于同時期的定窯細白瓷。

[表十一] 金代河津窯與定窯細白瓷胎體化學組成及均值檢驗 (wt%)

圖十四 河津窯與定窯金代細白瓷胎體Al2O3-CaO、 Al2O3- K2O散點圖
(二)瓷釉成分
河津窯細白瓷的瓷釉組成,鋁含量更高,且低鈣低鉀,與粗白瓷瓷釉配方存在差異,低溫三彩釉陶的釉料組成明顯不同于高溫瓷釉,以鉛釉為主。
將崔劍鋒等人發表的13件金代定窯細白瓷瓷釉的化學組成數據,與同時期的河津窯細白瓷瓷釉作對比分析[表十二],可以看出,二者除了氧化鈣和氧化錳含量無統計學上的差異之外,其余主量元素均顯示出差異。河津窯細白瓷氧化鋁、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鐵含量更低,表明金代北方地區定窯和河津窯的細白瓷瓷釉依然采用了不同的配方〔圖十五〕。

[表十二] 金代河津窯與定窯細白瓷釉化學組成及均值檢驗

圖十五 河津窯與定窯金代細白瓷釉Al2O3-CaO、 Al2O3- K2O散點圖
四 結論
河津固鎮金代瓷窯址出土陶瓷器從胎質上可劃分為三大類,即細白瓷、粗瓷和低溫三彩釉陶,三者的胎體、瓷釉組成及吸水率方面均存在差異,反映出金代河津窯不同產品制瓷工藝技術的不同。
河津窯細白瓷的工藝水平最高,瓷胎中氧化鋁含量較高,最高可達38.5%,呈色元素氧化鐵、氧化鈦含量較低,因而胎質潔白細膩。與金代定窯細白瓷相比,河津窯細白瓷胎體成分體現出高鈣低鉀的現象,推測細白瓷胎料中可能有意加入了含鈣的物質,以降低燒成溫度,提高燒成效率。細白瓷瓷釉組成為低鈣低鉀,可歸入鈣-堿釉系列。與金代定窯細白瓷釉組成在氧化鋁和氧化鐵含量方面存在較明顯差異。細白瓷吸水率極低(<2%),與其胎體致密、燒結程度高,存在直接的關系。
河津窯粗白瓷胎體中有色氧化物氧化鐵、氧化鈦含量較高,胎質不如細白瓷致密潔白,因而一般在胎體和釉層之間施加一層白色化妝土。從較高的吸水率以及未熔融的石英顆粒,推測粗白瓷所用胎料的精細度明顯低于細白瓷,且燒結溫度相對較低。與細白瓷相比,粗白瓷瓷釉組成中氧化鈣和氧化鉀含量較高,明顯高于胎料中的含量,推測釉料配方中添加了石灰石、柴灰等鈣質原料和富含長石的巖石類原料,以鈣釉為主。粗白瓷產品中最有特色的八角形瓷枕,與其他粗白瓷器類的胎釉成分基本相同,沒有因其形制特殊而使用不用的原料。
低溫三彩釉陶在河津窯出土器中僅見一件六角形枕,胎體成分與晉南地區龍山時期陶器胎料成分相近,均屬于普通易熔類黏土。釉料成分中氧化鉛含量較高,屬于鉛釉系,明顯有別于高溫白釉瓷成分。附記:感謝崔劍鋒和徐華烽兩位老師在論文修改過程中的指導,感謝匿名評審專家詳細的審稿意見,與馬仁杰博士的討論也獲益良多,謹致謝忱。[作者單位:王小娟,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曉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