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6月23日專電(記者 楊守勇、齊雷杰)記者從河北臨漳縣文物局獲悉,通過考證當地發現的北朝窯址曹村窯遺址,其瓷器應是專門為鄴都宮廷及貴族燒造高檔瓷器的官窯。這一發現不僅為探究我國早期白瓷產地歸屬提供佐證,更可能打破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北方民窯磁州窯創于宋的概念,磁州民窯應是從官窯演化而來。
據介紹,自2009年以來,考古專家發現并開始發掘臨漳曹村窯址。曹村窯址位于古鄴城遺址東約500米的漳河河床內,距東魏、北齊講武城皇族陵區較近,窯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窯址遺物豐富,在以窯址為中心左、前、右三個方向數百米半徑范圍內,干涸的河床上可見灰陶、釉陶、青釉、青黃釉、白釉、黑釉等殘片,以青瓷為多。器具以碗、缽、盤等生活用品為主,青釉略泛黃、泛白、泛綠,器物胎質呈灰白色,燒造火候較高。有的青黃釉瓷片釉面較薄,光亮并有開片,還發現少量綠彩瓷片。
一直以來,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瓶、罐等陶瓷器物,是我國早期白瓷的標志,漳河兩岸諸多北朝墓葬也多有出土青瓷、白瓷。但其窯口歸屬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界。
為此,文物專家通過將曹村窯址標本與范粹墓出土的“白瓷”“白釉綠彩”及講武城墓葬出土的同類器物進行對比,二者之間的共性大于差異,存在內在聯系,應屬于同一類器物。鑒于范粹墓、講武城墓葬的皇陵和貴族地位,證明曹村窯址應是專門為鄴都宮廷及貴族燒造高檔瓷器的官窯,是我國北朝手工業陶瓷制造中心。
長期以來,磁州窯一直被認為燒創于北宋,興于北宋,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民窯。它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窯址遍布今天的邯鄲市磁縣和峰峰礦區的漳河、滏陽河及其支流沿岸,接近臨漳縣,覆蓋范圍較為廣泛。
文物專家研究后基本認為,地處磁州窯覆蓋范圍內的曹村窯址,應是專門為鄴都宮廷及貴族燒造高檔瓷器的官窯,是漳河流域(河北段)已知的最早窯址。曹村窯的發現,為探究我國早期白瓷產地歸屬以及磁州窯的根源問題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又或可解決磁州窯的根源問題。
專家認為,至北齊亡(公元577年),鄴城開始衰落,磁州窯應是鄴城地區青瓷窯隨著鄴城的毀滅由官窯逐漸發展為的民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