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遺址位于河北省內邱、臨城兩縣境內的太行山東麓丘陵和平原地帶,主要分布在京廣鐵路及107國道以西氐河、李陽河流域,集中在臨城西雙井以南,內邱馮唐以北約30公里的狹長地帶內,面積約300余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82-140米,1996年11月20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內邱東起白家莊,西到西邱,北到瓷窯溝,南到馮唐,約12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發現窯址13處。是一處隋至五代時期(公元581~960年)的瓷窯遺址。邢窯以燒制白瓷而聞名,當時在陶瓷燒造業內流傳有“南越北邢”之說,它開創了北方白瓷瓷系的先河。邢窯遺址發現于1980年,分布在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10公里的范圍內,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其中以內丘縣城關一代的瓷窯遺跡最為集中,燒制的白瓷質量也最為精致,因此推斷這一地區應是當時邢窯的燒制中心,而其四周的窯址應是由此而發展的。唐代最著名的白瓷窯場,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于今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北方邢州所燒造的白瓷與南方越州(今浙江紹興)所燒造的青瓷,可以相互媲美,同時著稱于世。
青瓷號稱類玉類冰,邢州白瓷號稱類銀類雪。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中稱“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瓷白而花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唐代詩人皮日休也有“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的詩名,還形容其造型的規整“圓似月魂墮”,細瓷的輕盈俏麗則是“輕如云魄起”。邢瓷胎質細膩,色調白凈,所使用的原料和瓷泥都經過嚴格選擇和精心洗練。邢瓷的樣式也豐富多彩,碗器有兩類七式,壺器有兩類三種,此外還有大小不同規格的壇、盤、盞托和馬俑一類的工藝品。就其紋飾和花飾來說也是精細雅致,別具一格。邢瓷不愧為名瓷。現在邢瓷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
關于唐代邢州白瓷的窯址,據唐人李肇的《國史補》上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故此過去許多瓷史研究者都認為邢瓷的窯址應在內邱。但在內邱縣境內至今尚未找到唐代任何窯址的痕跡。而在臨城境內的南起瓷窯溝、北至祁村、雙井一線長達二十五華里的地帶,發現了十二處古窯遺址,而且屬于唐代的遺址區。邢瓷窯遺址在臨城主要分布有四處:一處在崗頭,兩處在祁村,另一處在西雙井。這些地方都發現有邢窯遺跡、白瓷碎片、窯具、柴灰等。在所發現的唐代邢窯遺址中,出土較完整的白瓷器物有:玉環底碗、玉壁底碗、瓷馬殘件、執壺等文物。臨城,唐屬趙州。自隋至唐武德四年,內邱也屬趙州,在武德五年后屬邢州。李肇所謂“內邱”,當是泛指這一帶。今天在臨城境內唐代邢瓷窯址的發現,大量盛唐乃至初唐時期的實物標本的出土,填補了中國瓷史研究中的一項空白。至此,為中外瓷史研究者所注目的唐代邢瓷,算是看到了它的“廬山真面目”。
邢窯白瓷產品的出現,改變了中國一向以青瓷為主的局面,結束了自魏晉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規模,使得邢窯與越窯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爭妍的兩大體系,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初唐時期,白瓷的生產量增大,但仍兼燒黃釉瓷、青瓷。白瓷的質量優于隋代,器形與隋代類似,中唐時期是邢窯的極盛時期,精細白瓷的出現,是邢窯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瓷器的質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器物種類增多,制瓷工藝達到了純熟的地步,產量大大超過隋代細白瓷,以至進貢皇室,遠銷海外,細白瓷為邢窯的精品,其胎質堅實細膩、釉色純白光亮:“類銀、類雪”,因而唐代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茶甌詩》贊邢窯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難得唐人李肇在《國史補》里寫道:“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在《新唐書》、《大典六典》 、《茶經》 、《樂府雜錄》 、《長慶集》等文獻中均有邢窯的記載,尤其在內邱境內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為陜西大明宮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盈”字款白瓷盒找到了窯口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