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神垕國營瓷廠舊址
2013年1月16日,這是一個讓神垕鎮民間燒瓷高手劉志軍刻骨銘心的日子。
他從外地出差剛回到鎮中心的家,就接到了朋友的電話:“鎮里蓋樓盤清地基,清出來很多瓷片,趕快來看看吧!”按說,神垕的地下發現碎瓷片絕不應該是稀罕事,更不用說對劉志軍這樣在圈內頗有名氣的窯主而言。
神垕燒瓷歷史悠久,直至今天,仍有大小民窯200多家。眾所周知,鈞瓷藝人對成品要求極高,一窯燒出來的貨色,十之八九都會因為品相不夠好而被直接砸碎。自然,神垕的土地下必然滿是碎瓷。
但實情是,對諸多當地窯主來說,這還真不是個小事,至少,值得立刻去“圍觀”。為何?鈞瓷是流傳已久的古藝,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說。雖然其名列宋代五大民窯之首,但明清一度停燒,工藝失傳,至清末以后才又有人鉆研復燒。新中國成立后,經周總理的關懷指示,鈞瓷乃至鈞官窯瓷進一步得以恢復,長期作為國禮存在。瓷器的燒制是一門大學問,很難說,今天的復燒,就已完全呈現了當年的技藝與輝煌。而鈞瓷的復燒,世傳瓷器和古殘片是無可替代的參考標本。因此,盡最大可能收集殘片,必然是追求精進的神垕瓷人的共同愛好。
祖上即為燒瓷人的劉志軍,恰好是當地收集鈞瓷片最多的。朋友打電話的初衷,或許是讓他也趕快去撿一些。但劉志軍那一刻的腦子里,想的卻不是這些。發現瓷片的那個地方,實在是太撩動他的神經。
近年來,國內多家考古單位在神垕發掘的唐宋元時期古鈞窯遺址已有20余處,卻無一例外都在鎮中心以外。而這一次,碎片竟然出現在鎮中心!
2014年4月中旬,在劉志軍的帶領下,我來到這片古窯址的所在——神垕鎮解放路與泰山路交叉口南側約300米處。
解放路是鎮里最繁華的地段,鎮政府就在交叉口不遠,附近民窯、商店云集,車水馬龍。也因此,建業集團籌劃在此開發鈞都新天地商業街。
正是這次開發中,拆掉原先國營瓷廠的老房,清理廢棄建材時,地下淺表發現了大量碎瓷片。神垕瓷人一直期盼能在鎮中心找到古窯址,難道這是一個預兆?
劉志軍的家距此地直線距離只有400米,那天掛了電話,他便立刻帶著相機和妻子開車趕到現場。當時是下午一兩點鐘,現場已有不少人在撿瓷片。有人拿著編織袋,有人拿著鐵鍬,一些土坑里,五顏六色的瓷片閃爍著光芒。
劉志軍隨意觀望,他看到了折沿盤、小香爐、玉壺春等傳統鈞瓷造型的殘片。多年的收藏和燒瓷經驗,讓他迅速判斷,這些都是宋金時代的東西。
再進一步細看,目之所及,碎瓷片的豐富程度讓他吃了一驚。“有鈞瓷的盤、碗、盞之類,有白底黑花瓷片,有黑釉出線罐……”劉志軍回憶,自己當時是又興奮又著急又無奈。
興奮的是,千年瓷都神垕的鎮中心,終于發現了古窯址遺跡。著急和無奈的是,現場已經有些混亂,有些人甚至已經開始用鐵鍬刨坑,遺址可能受到破壞。
怎么辦?劉志軍雖然年輕,卻在陶瓷界有不少大腕級的師友。他回到家,立刻給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老先生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孫新民先生以及新聞界的朋友打電話,通報情況。
劉志軍說,當時這兩位陶瓷界的重量級專家聽完自己的敘述,第一反應都是“這太重要了”。
很快,神垕鎮發現古窯址的消息,在考古界傳開。發掘如此大規模的古窯址群非常罕見。

如今,神垕鎮的這片古窯址早已發掘完畢,周邊圍起了鐵皮墻,里面地表蒙了一層藍色遮雨布,等待進一步的保護開發。神垕人發現碎瓷片的第二天,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就派員趕到現場查看,不過就其性質,并沒有立刻得出結論。隨即,坊間又流傳,這里也許只是一個廢棄的瓷片垃圾堆。
劉志軍等人無論如何也不相信。現場發現有匣缽、素燒片、爐灰、瓷器殘片等,匣缽是放置瓷器或坯體的窯具,素燒片是鈞瓷二次燒制過程中沒有上釉的半成品,加上爐灰,幾乎能確定下面勢必存在瓷器的生產場所。
也許,傳言只是代表著神垕人的熱切,因為太害怕失去這次機會。
幾天后的1月20日,也就是農歷臘月初九,汝官窯的發掘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郭木森先生等人冒雪趕到現場。此行,專家初步認定,這里是金元時期的一處古窯址。這個結論讓神垕人定了心。隨后,工地全面停工,等待考古部門進一步調查勘探。
2013年8月下旬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禹州市文物勘探隊正式聯合對鈞都新天地項目建設范圍進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面積達27000平方米,發掘面積則超過了2100平方米。
這個發掘面積之大,在以往的古窯址探索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結果確實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18座金、元、明時期的古窯址隨之露出真容,其中,13座保存相對完整。
主持發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輝先生介紹,除此之外,現場還發現灰坑126座、澄泥池13座、灰溝3條、墓葬1座,出土大量瓷器殘片和窯具殘片,還有絞胎球、人物動物俑、瓷燈等,總數有數萬片,其中完整和可復原器物一千余件。
遺憾的是,所有窯爐上部均已不存,僅保留窯床、落渣坑、出渣道、煙囪底部等部分。但18座窯爐的數量,足以震撼發掘者和諸多關注這一考古事件的文物專家。
最近剛剛卸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的孫新民,曾在禹州親歷過4次古窯址的發掘,包括鈞官窯遺址兩次和神垕鎮劉家門河北地古窯址、閔莊窯址各一次。這些古窯址的跨度從唐至宋金元都有,但沒有明朝的,并且,其中規模最大的也只有8座窯爐。
“規模如此大,分布如此密集,延續時間如此長的古窯址群,在國內也是極少見的,非常難得。”孫新民對神垕這處古窯址群如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