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翟溝古窯址是解放以后在河南境內,繼密縣西關窯、鞏縣黃冶窯、魯山段店窯之后新發現的一處北方古瓷窯址。翟溝窯址雖然早已發現,但由于當時受條件限制,時間倉促,又缺乏有關史料記載,所獲取的資料有限。到了20世紀80年代,當地文物考古部門以該窯址調查時獲取的隋唐遺物為準,把窯的燒造年代定在隋唐時期。該窯址現屬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人們的印象中,滎陽翟溝窯生產的瓷器以胎粗、笨重、釉色欠佳等原因,不被人們重視。改革開放以來,居住在翟溝村一帶的村民也不斷地修房蓋屋,在挖房基時出土了許多已往調查時沒有見過的古瓷標本,從器型斷定不少是宋、金、元時期的,而且釉色和品種也在不斷增多。這才引起了考古界和陶瓷界的極大關注,近幾年來不斷有國內外的古陶瓷專家和學者來考古調查。筆者和當地的文管單位又反復地對該窯址進行調查,本文擬對滎陽翟溝瓷窯的地理概況、燒造歷史及工藝特征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地理概況
滎陽位于河南省會鄭州西郊約30公里處,翟溝窯址位于滎陽南部山區崔廟鎮境內,距滎陽市區16公里。窯址坐落在一片群山環抱的峽谷之中,它依山傍水,背靠丘嶺面對延綿群山,山石中含豐富的三氧化二鋁、二氧化硅等瓷土原料,山谷臺地上也出產含多種金屬元素的粘土和礦石。窯址以翟溝村為中心,東起崔廟鎮吉寨村,西至劉河鎮小寨村,南達上灰溝,北止后溝村,東西綿延十余里,南北跨度3華里,僅翟溝村周圍的遺址面積就達20余萬平方米。在遺址區地面上瓷殘、窯具、瓷土原料遍地都是,殘片和廢棄堆積層以翟溝村最多,其次為村南樓子地和碗渣園等處。窯址旁邊,有一條小河潺潺流過,水源充足。窯址傍西方向,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山村古道,南通密縣、南陽;西達鞏縣、洛陽;北鄰黃河水運渡口;東至古都開封,為瓷器銷售市場創造了優越條件。正是這諸多的優越條件,才使得翟溝瓷窯從隋、唐、五代至宋、金、元歷經近千年之久而盛燒不衰。
二、翟溝窯瓷的造型及釉色
據以往省市文物部門對翟溝窯遺址的調查資料顯示:翟溝窯產品豐富,品種齊全,而各個時期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產品以實用器和生活用品居多,如碗、盤、瓶、盆、罐、水注、缽、缸等也有一定數量的文房用品及兒童玩具,如瓷筆筒、水滴、小瓷人、小動物、小瓷球等,翟溝窯是一處中國古代北方顯示出規模較大的民間窯場,該窯產品的主要釉色有:隋唐青瓷、黃釉瓷、茶葉末瓷、黑瓷和白瓷。其次為唐代花釉瓷和宋、金、元時期的鈞釉瓷,白地黑花瓷,少見民用汝瓷。唐代器形有:碗、盤、盆、瓶、水注、缽、盂等,為平足微凹和平型足兩種。立體的瓶、罐、水注都帶有明顯“墩矮粗胖型”。從該窯址采集到的唐代器物標本釉色看,多為石灰釉,釉層稀薄,容易剝落,工藝簡單粗疏。入宋以后,無論造型風格及工藝流程均為之一變,造型精致美觀,釉色瑩潤,光潔純凈,除鐵技術較高,讓人觀后感到驚喜與敬佩。金元時期,大概因戰亂和窯址的變動搬遷,使瓷業逐漸衰落下來。這一時期的產品極為粗糙,品種也趨于單調,有碗、盤、盞、罐、蘿卜瓶、橄欖瓶等。不過仍有一些精細瓷器出現,品種有碗、盤、碟、四系瓶等。而且大部分器物上都有字,多為“風花雪月”、“道德清靜”、“招財利市”等。碗、盞、盤、碟類在器物內里寫上一個單字有忍、凈、花、清、雪等。字體遒勁豪放,極富藝術觀賞性。
三、翟溝窯的燒造年代
有關翟溝窯的燒造年代,古文獻中并無記載。窯址出土物給斷代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翟溝遺址區內發現的器物中,有碗和圈足豆,與安陽小屯隋代卜仁墓中出土的同類器十分相似,是典型的隋代器物。到了20世紀90年代,當地文管單位在該窯遺址發現了隋代青瓷水注標本后,至今再未發現更早的遺物,故將翟溝窯址的上限定為隋代。由此證明滎陽翟溝瓷窯應是從隋代創燒經過唐代早期的成熟發展,晚唐是該窯歷史上的一個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歷史上的翟溝窯規模宏大,群窯密布,至今在翟溝窯址區內還可見到多處窯爐遺址。窯爐一般為馬蹄狀,拱頂,窯室長約2米左右,寬1米多,四壁用土坯砌筑,并抹瓷土和粘土泥。在窯爐就近范圍還發現許多窯具,有三角狀支墊、環形支墊、餅狀支墊和匣缽等。根據在民間調查得知,古時這里窯爐最多時達到七十多座,從東至西延綿十余里,方圓范圍內人聲喧闐,晝夜不息。另據有關資料證明,20世紀80年代在該窯址還發現有宋代葫蘆瓶和鈞瓷碗等。到了90年代在當地文管單位和古陶瓷愛好者的深入調查下,又在窯址區內發現了宋、金、元時期器物。有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瓷和鈞瓷等,品種有碗、盞、碟、盤、四系瓶、扁瓶等。根據以上新發現的實物標本證明,滎陽翟溝瓷窯的燒造年代應定為,隋代創燒形成,經過唐、宋、金的成熟發展,元代走向了式微,燒造歷史近千年之久。
四、結語
滎陽翟溝瓷窯從以往資料和新發現的古瓷標本證明,該窯自隋至元,從創燒發展到興旺發達,又到搬遷變動沒落,前后經歷了約近千年的時間。它不僅在器形、制法、窯具等方面與密縣西關窯、鞏縣白河窯、魯山段店窯有許多共同之處,而且在施加化妝土方面更是顯著。當地的制瓷工人早在唐代就發明了這一技術,他們利用各種不同顏色的化妝土配合各種釉色彌補瓷土雜質多的缺陷,燒制出了精致美觀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