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禹州市(原禹縣)是被后世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瓷器的中心燒造區。馮先銘曾指出“禹縣鈞窯遺址數量很多,但進行科學發掘的只有鈞臺一處,大量民間鈞窯遺址則尚待進行細致勘查與試掘”。1974年河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發掘鈞臺窯址之后,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北京大學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禹州神垕鎮劉家門、下白峪等處窯址進行了科學的考古發掘,有力地推動了鈞窯瓷器研究。時隔10年之后的秋天,北京大學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這兩家中國乃至世界上知名的陶瓷考古與研究機構再次聯手考古發掘鈞窯遺址,把地點選在了禹州市鳩山鎮閔莊村。
閔莊窯址不見民國以前各種版本禹州地方志記載。1964年8月,中共禹縣委員會、禹縣人民政府抽調干部組成“鈞瓷史考察組”開展第一次瓷窯址調查,閔莊窯址首次被發現,名列禹縣境內96處燒造過鈞瓷的窯址遺址之一,公布為鳩山鄉12處窯址的第11處窯址。經1980年至1981年復查,又名列1984年12月公布的禹縣156多處古窯址之一,公布為鳩山鄉山區20處窯址的第11處窯址,當地學者認為其年代和鈞臺窯同為北宋中晚期。
近半個世紀以來,發現后的閔莊窯址和禹州西部山區100多處古瓷窯址一樣默默無聞,依然沉睡于豫西山區山河相間的黃土下。直至2007年7月,當地政府開工建設鄉村公路,在閔莊自然村東部拓寬路基時發現大量古瓷標本,引發附近古瓷商販和部分村民瘋狂盜挖,市縣級文物、公安等部門得到報告后很快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和監管。河南省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于2007年7月下旬以《禹州一北宋民窯窯址遭盜挖》等為題,對閔莊窯址破壞面貌、瓷片流向、暴露遺址和專家意見進行了連續跟蹤匿名報道。2007年7月底,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研究生徐華烽、竇明月約同當地學者李少穎、傅漢中等考察閔莊窯址,徐華烽、李少穎對窯址的分布范圍、遺跡遺物進行了特別關注。2007年10月,李少穎將掌握的第一手標本圖片資料發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大樹。2009年1月,李少穎又簡要報道了窯址考察情況。2009年11月,第六屆中國鈞瓷文化節期間,應邀出席活動的秦大樹教授與禹州市政協副主席郭書營,禹州鈞瓷研究所所長、鈞官窯博物館館長張金偉,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海書杰、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生徐華烽等就禹州西部山區民窯的考古發掘與保護問題交換意見,閔莊窯址發掘很快成為專家學者和地方有關人士關注的重要問題。張金偉、海書杰當即提出愿意協調有關方面力量,落實閔莊窯址考古發掘。
此后,專家學者的明確學術目的和地方人士的積極推動使閔莊窯址考古發掘很快列入議事日程。2010年1月,秦大樹教授撰文指出,近年來在鳩山鄉閔莊發現一處窯址,從禹州李少穎先生所示收集的瓷片看,有一些當屬明代初期器遺物,表明當時有可能在禹州州治以外還有一些窯場燒制與鈞臺窯相似的遺物。2010年7月,秦大樹安排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陶瓷考古博士生徐華烽整理閔莊窯址的資料,準備上報國家文物局立項考古發掘項目。2010年7月,海書杰協調一向支持禹州鈞窯文化傳統和地方文博事業建設的河南省景元煤業有限公司為閔莊鈞窯遺址考古發掘提供相關幫助。2010年8月,禹州鈞瓷研究所所長、鈞官窯博物館館長張金偉和海書杰等就北京大學積極籌備閔莊窯址考古發掘事宜向禹州市委書記蔡全法匯報,得到蔡全法書記的大力支持。2010年10月,秦大樹教授與一直關注閔莊鈞窯遺址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溝通,雙方很快達成合作考古發掘意向。
閔莊窯址發掘計劃這時候已經呼之欲出。2010年11月5日至7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帶領博士生徐華烽在禹州文博部門張金偉、海書杰、楊紅軍,鳩山鎮政府李學雷、楊尚彬等陪同下,專程對閔莊進行田野踏查,明確了窯址范圍,收集了部分遺址和遺物資料,確定了考古發掘的大致地點。秦大樹對計劃開展考古發掘的相關事宜與河南省、禹州市文物保護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具體磋商,提出申請考古發掘的合理化建議。秦大樹指出閔莊窯址目前東、南兩面都面臨村莊擴張的壓力,面臨很快將破壞殆盡的局面,通過發掘弄明其面貌和內涵,促進其盡早設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12月,北京大學向正式國家文物局遞交《河南省禹州市鳩山鎮閔莊瓷窯遺址考古發掘申請書》。同時,由徐華烽起草、秦大樹教授修改審定的《河南省禹州市鳩山鎮閔莊瓷窯遺址考古發掘計劃方案》征求有關方面意見后遞交河南省文物局,計劃方案強調閔莊鈞窯遺址考古發掘的學術目的在于希望建立鈞窯完整的發展序列,特別是了解鈞窯初創時期的生產面貌和元明時期鈞窯生產狀況,完善河南禹州地區鈞窯瓷器發生、發展、繁榮到衰落的發展序列和制瓷工藝的發展情況。方案還指出在閔莊窯址采集到的一些明初器物殘片與禹州市內鈞臺窯址發現的陳設瓷地層中共出,因此對于研究日用鈞瓷與陳設鈞瓷的關系很有價值,可以為探尋陳設類鈞瓷生產的基礎尋找線索。
2011年4月7日,經國家文物局專家會議評審,國家文物局下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執照(考執字(2011)第74號),發掘單位為北京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內容為河南省禹州市鳩山鎮閔莊鈞窯遺址,發掘面積500平方米,發掘時間2011年9月至12月,發掘領隊秦大樹。這是國家文物局今年批準的少量的古代陶瓷手工業窯址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
2011年9月初,北京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鈞窯聯合考古隊開始組建。作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歷史時期考古學博士生和碩士生的一次教學實習,北京大學派出了了一支由1名教授、博士生導師,1名工程師和2名博士生、5名碩士生組成的考古隊伍,與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出的1名副研究員、3名技工組成鈞窯聯合考古隊,籌備赴禹州市鳩山鎮閔莊鈞窯遺址進行發掘的相關工作。
2011年9月19日,北京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鈞窯聯合考古隊進駐閔莊村。9月22日,鈞窯聯合考古隊開始在鳩山鎮閔莊村東部開展大面積鉆探,這標志著2011鈞窯考古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清代以前文獻記載的鈞窯遺址有神垕、扒村、鈞臺3處,這3處鈞窯遺址歷來備受中外陶瓷學界關注,相信隨著2011年鈞窯遺址考古發掘活動的開展,閔莊將成為第4處吸引學者目光的鈞窯遺址。閔莊的名字將會因鈞窯走向中國乃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