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村窯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區北13公里的扒村。扒村窯址屬民間窯址,遺址面積廣達75萬平方米。出土的資器瓷片品種造型繁多,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產品多為白底黑花,次為翠青地繪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屬許昌市轄區。它是夏部族活動的中心地區。大禹治水受封為“夏伯”。禹之子啟,創建奴隸制王朝,大享諸侯于鈞臺,史稱“夏邑”。春秋時為鄭國別都,名“櫟邑”。戰國至宋名“陽翟”。金大定二十四年改名鈞州,元朝因之。明萬歷三年,為避皇帝朱詡鈞之諱改稱禹州。清朝沿之。民國改為禹縣。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撤消禹縣,設立禹州市。
禹州市的古窯遺址多達一百四十多處,是河南省古窯址最多的縣。但在《禹縣志》上列出具體村名者,僅有神垕鎮和扒村?!队砜h志》卷十,祀典志四十一至四十二頁載:“伯靈公廟有二:一在古東會立(文風里神垕鎮)始建元孝,元延祐七年鄉人常希重修;一在古東張鎮(錫章里五申岜村鎮)廟土已久,惟有一元碑殘缺數字在山志。”
前一個窯址,就是以燒鈞瓷為主,素以“鈞都”之稱聞名遐邇的神垕鎮。古東張鎮的扒村,便是以“白地黑花瓷”為主,磁州窯系中的明珠——扒村窯。
磁州窯是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它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為最多、為最早,禹州市扒村窯規模最大,制作最精。扒村窯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時以燒制白瓷為主,黃白釉量也很大,另外兼燒黑花、花瓷、青瓷,品類較多。宋代扒村窯仍然保持這個特點。此外,扒村窯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題寫書畫、詩句作裝飾,極負盛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扒村窯遺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南起花果崗坳,北到扒村村北,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約近百萬平方米,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窯遺址。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即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扒村古瓷窯,以白地黑花裝飾為主,頗負盛名。1950年,陳萬里先生曾來此調查,寫有《禹州之行》,作了概括介紹。1964年3月,故宮博物院再派馮先銘、葉哲民等先生來做調查。葉哲民先生曾寫《河南禹縣古窯址調查記略》,發表于1964年第8期《文物》上。根據調查見到的產品造型、工藝及《禹縣志》,“扒村亦曰八里村(今扒村),產陶土及煤、鐵。宋、金東張鎮舊瓷場也”《禹縣志》元至元二十三年石刻碑文記載“扒村……所居之民,皆以燒造瓷器為業……”。“是鎮金國末年最為繁盛,人稠物充,幾有萬室,市井駢闐,不減城邑,逮壬辰兵燼之余百不存一。”故此,窯址上限為唐后期,下限應為元代。再早或再晚的器物尚未發現。
扒村窯燒瓷品類繁多,是為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地區、不同需要的結果。從發現的碗殘片上,署有“張”、“劉”、“秦”、“花”、“李”等標記看來,一個窯區可能同時有很多規模不大的制瓷作坊。他們生產同一類器物,或生產不同的品系,各個有專長。據禹州白沙宋墓壁畫記載,扒村窯的大盆及碗,是作為女子洗盥用具的,既可供女子梳洗,又可供廚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種多樣,需要量自然很大。扒村窯場的規模之大,產量、品種之豐,由此可見一般。
扒村窯產品,制作講究,善于利用化妝土美化瓷面。產品以白地繪黑花為主,其次有翠青地繪青花,瓷釉有白釉、黑釉、宋三彩、宋加彩等。扒村窯的釉,“白如雪、黑如鐵”,至于三彩制品,更有“三彩之精,加彩之美”的贊語,有“紅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綠如翠”的佳話。還有的使用紅、黃、綠、黑、白等釉色,其中紅彩尤為鮮艷,襯以淺綠色地,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成為藝術珍品。扒村窯的構圖嚴謹而繁密,一般裝飾多用花草、蓮瓣,水藻、人物、鳥獸等紋樣,線條流暢、生動盎然,富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
扒村寨外西南至扒村河北岸,發現有宋三彩、宋加彩、翠青地繪黑花和白地繪黑花;虎頭山以東至瓦窯溝以西,扒村河以南至崗坳,以白瓷、黑瓷為主;扒村河以南,瓦窯溝以東至禹州市到萇莊鄉的公路以東,花果崗坳以北至扒村的大片范圍內,以白地黑瓷花為主;鈞瓷在老砦的周圍有些許發現。這里的瓷片、窯具在田間地頭、斷崖一眼可見,有的堆積高如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