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縣瓷窯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是唐代、宋代時期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地處南北走向的菜園溝河兩岸,李公惠政橋橫跨其上,橋北稱碗窯溝,橋南稱菜園溝。在河溝兩側斷崖上,都暴露出窯具和瓷片的堆積層,尤其是橋南河溝東側更多,堆積層一般厚1—3米。在兩側斷崖上,還發現了一座殘窯址,窯壁用土坯筑成,已燒成磚紅色;澄水池2個,為礓石砌成灰色光滑硬池面。遺址南北長1080米,東西寬200—3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
密縣瓷窯遺址,經過多次調查和發掘,采集到大量的瓷片和瓷器。從采集到的標本看,瓷片以白釉為主,黑釉和黃釉次之,珍珠地劃花與三彩次之,青釉最少。白釉瓷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碗,還有一定數量的壺,以及碟、罐、燈、盒、豆、盂、高足杯、瓷玩具等;黃釉瓷中多為壺,還有大小不同的碗,特別是雙帶柄流壺為典型唐代器物;珍珠地劃花瓷中有枕和碗兩種,瓷枕有珍珠地花蕾、花葉紋,珍珠刻劃回首鵪鶉臥鹿圖案,還有刻劃葵花紋、菊花等圖案。其中有一件珍珠地劃花鸚鵡紋瓷枕作為國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瓷碗有珍珠地卷枝紋和花草紋等;黑釉瓷有雙系罐、蓋盒和帶托盤支柱燈等;青釉瓷有厚胎暖盤器、瓷缽等。采集到的窯具有直口直壁、大小深淺不同的匣缽,有直口方唇、厚頸斜腹、小平底的碗籠,還有各式各樣的大小不同的圓形墊餅、三角形墊餅、三岔形支燒工具、工字形支燒工具等。據《新唐書·地理志》和《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密縣瓷窯是唐開元年間的貢瓷產地。
?。ㄒ唬╆P于密縣瓷窯的燒窯歷史問題。從遺址中采集的標本看,有唇口壁底碗,碗身斜出成45度角,外口突起寬而圓的口邊如唇,底是寬而淺,中心形成小而淺的凹窩,足邊外側部都削去棱角。此外,短流帶柄壺和平底蓋盒,這些器皿都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還有一種白釉碗,碗口沿外部凸起小唇邊,碗胎較薄,器身稍高,造型特征與各地五代墓出土的碗式有頗多共同點。還有一件小蓋盒白盒底,盒身高而直,邊與底之間也成45度,圈足,這是五代比較流行的一種式樣。還有一種白釉瓜棱罐,這是北宋最常見的罐式。從以上瓷器標本的特征看,密縣窯燒瓷時間始于唐而終于北宋。
?。ǘ┰诿芸h瓷窯出土的珍珠地刻花瓷,具有不同的獨特風格。從紋飾上看,過去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花卉,是宋代北方民間瓷器常見的題材。密縣窯的紋飾具有另一種獨特風格,它的紋飾與唐代金銀器貼花十分相近,同時把起襯托作用的小珍珠地也以印的方法表現出來,在白釉地上呈現出紅赭石色的紋飾,產生了很好的裝飾藝術效果。燒造珍珠地刻花瓷器的窯址,已發現的有魯山段店、寶豐青龍寺、磁縣觀臺鎮、修武當陽峪和登封曲河五處,但密縣瓷窯出土的瓷片看,其年代遠比這五座窯址早。密縣最初開始燒制,然后影響到登封,進而由登封向南影響到寶豐、魯山,向北影響到修武、磁縣。傳世的珍珠地刻花瓷器,多年來考古界沒有搞清它的產地,密縣窯址的發現,破天荒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ㄈ┰诿芸h瓷窯遺址發現了唐代白瓷劃花、刻花的新資料。唐代白瓷極少花紋裝飾,這是北方白瓷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密縣瓷窯遺址中出土的白釉平底洗殘片,都刻有簡單葵瓣紋,但由此開創了白釉劃花、刻花裝飾的先河,導致了劃花、刻花裝飾的發展。
密縣瓷窯遺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珍品,1982年4月曾參加國家在日本東京舉辦的《近年發現的窯址出土中國陶瓷展》,從而使密縣瓷窯遺址出土的文化瑰寶,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